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並非取決於現期的絕對收入水準,而是取決於相對收入水準的一種消費函數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傢J.S.杜森貝利1949年在《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一書中提出。有關相對收入水準指:①消費者的收入與社會平均收入水準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指消費者的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對地位;②消費者過去所達到的最高收入水準。

  杜森貝利認為,消費者之間的消費行為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的消費受到他人同期消費費支出和收入的影響。當一個消費者的收入增加一定比例,而且其他消費者的收入也都增加相同的比例時,這意味著該消費者的相對收入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該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保持不變。從長期看,單個消費者在社會收入分配的相對地位是穩定的,即相對收入是穩定的,所以,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是穩定的,或者說,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不是遞減的。

  杜森貝利指出,某一時期消費者的消費支出還受到他本人過去所達到的最高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影響。消費者總是想維持其過去已達到的最高消費水平,這是消費習慣起作用的結果。即使在現期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消費者寧肯動用儲蓄來維持過去已達到的消費水平,也不願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減少消費。在這種短期的情況下,消費者邊際消費傾向不但不是下降的,反而具有上升的趨勢。由於受到過去的消費習慣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難以向下調整而能夠向上調整的不可逆轉性,被稱為“棘輪效應”。從長期看,在棘輪效應的作用下,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不是遞減的,而是相當穩定的。

  相對收入假說對消費行為的認識發展而言是一種貢獻,是對J.M.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的修正和發展,對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具重要意義。但這一理論自身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該理論能否得到檢驗便是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