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義相對論或其他新引力理論框架下建立的天體運動和自轉理論。天體力學的新研究領域。天體力學是在牛頓力學(包括萬有引力定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於1825年奠基成完整的學科。

  發展歷史 U.-J.-J.勒威耶在1846年用天體力學理論計算而發現海王星,標誌著此學科的可靠性。但就在勒威耶任巴黎天文臺臺長間,他在整理大行星長期觀測資料時,於1859年發現水星星近日點進動速率有偏差,計算值比觀測值每百年小38″。後在1882年,S.紐康通過更長時間的更精確觀測研究,肯定瞭此偏差,並訂正為43″。在排除瞭各種可能因素後,就斷定問題在牛頓力學本身。

  A.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於1916年用它計算出水星近日點進動速率,正好比牛頓力學的計算結果每百年多43″,符合觀測結果,而且後來計算的金星、地球、火星的結果,也符合觀測。這就肯定廣義相對論更符合天體運動實際。1938年,愛因斯坦等人完成多體問題的後牛頓運動方程,即EIH方程,開始建立更精確的後牛頓天體力學,這是相對論天體力學的前身。直到20世紀50年代,有關天體運動和形狀的絕大多數課題,用牛頓天體力學已能解決。

  隨著觀測精度不斷提高,很多課題所需的精度已超過牛頓力學水平,建立以廣義相對論為基礎的天體運動和形狀理論,已提到議事日程。第一個提出的人是俄羅斯的勃隆別格,他在1972年出版的天體力學著作的書名就是《相對論天體力學》。他在書中提出瞭此學科的定義和主要內容。由於是用俄文出版,在國際上影響不大。後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持下,於1985年召開瞭相對論天體力學的專題討論會,此學科在會上得到公認,並引起廣泛重視。勃隆別格將《相對論天體力學》一書充實內容後,於1991年用英文出版,成為此學科的代表作。相對論天體力學主要內容為:

  後牛頓天體力學 主要內容有:愛因斯坦等人的EIH方程;為討論和檢驗廣義相對論和其他新引力理論,威耳等人在1981年完成瞭參數化後牛頓方法(簡稱PPN);1991~1994年,法國人達穆爾、德國人索費兒和中國人須重明共同完成的DSX理論體系等。

  高階後牛頓二體問題 設c為光速,含c2的項稱為一階後牛頓(簡稱1PN)項;含c4的稱2PN項;含c5的稱2.5PN項;依次類推。準到1PN項二體問題已解決;準到2PN項二體問題已能列出運動方程,證明為可積,但未進一步研究;2.5PN二體問題同引力波聯系,討論和應用較充分。更高階的二體問題尚未涉及。

  相對論天文參考系 研究廣義相對論框架下天文學各種參考系的精確定義和實現方法,是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學的共同領域。

  相對論恒星系統動力學 用相對論或其他新引力理論研究雙星(特別是脈沖雙星和X射線雙星)、星團、星系等的動力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