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風俗活動之一,也是傳統雜技節目。又稱長幡舞中幡,俗稱耍中幡。幡即中幡,為一根高而筆直的竹竿,粗如碗口,一般長6米餘,重60餘斤,竿頂4層華蓋,內裝銅鈴數顆,中懸繡金圖案長幡,上書“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等吉祥字樣,大都在節日慶祝、趕集、廟會等場合表演(見圖)。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漢族和少數民族中都有此類活動。舞中幡的產生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大將穎考在閱軍選將時的舞大旗。此後,鄭國一帶的百姓在慶豐收和過節時也開展這一活動。中幡本是唐代皇室、貴族出行的儀仗,一些儀仗兵在鍛煉臂力中耍弄中幡。後來民間迎佛走會,也把中幡做開路儀仗,藝人逐漸將舞中幡發展為雜技。宋代更成為“諸軍百戰”中一個主要雜技節目。明清時代盛行的香走會主要項目《幡會》又稱大執事,實際為舞中幡。

北京和義全樂中幡

  舞幡共分3套、24路動作(也有72種套路之說)。表演者在肩、頭、肘、後腰等部位舞動中幡,做出拋、接、耍、弄等技巧變化。表演可1人,也可2人。二人舞弄稱為“二仙傳道”,套路繁多,舞幡時多用大革鼓等打擊樂伴奏。

  河北吳橋及黑龍江齊齊哈爾兩地演員擅舞中幡,風格粗獷豪放。舊時天橋藝人中有舞幡能手,現今北京春節廟會也有專業藝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