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舞蹈的本體特質及其民族文化差異性為主旨,借鑒和適度地汲取基礎生態學、語言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方法,探究舞蹈與自然、社會環境的關係的一門交叉學科。它通過宏觀、多維的考察,研究自然或社會諸因素對舞蹈的影響和制約,揭示舞蹈的發展規律。

  同其他藝術門類不同,不僅舞蹈的創造者是人,而且舞蹈的表現和傳播媒介也是具有生命、飽含感情的人自身。人是“物化”瞭的舞蹈創造品。舞蹈的這一特質決定瞭它的傳承和發展與人類,特別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關係系格外密切。中國舞蹈傢資華筠和王寧等在《舞蹈生態學導論》中明確提出舞蹈生態學的研究性質、范疇和任務、學科的方法論原則、可操作性工作概念和術語體系。文章探討舞蹈生態學的基本規律以及建立理論體系的設想和方法,確認瞭課題的“開放性”。舞蹈生態學從而正式建立。

  為瞭定性定量地對舞蹈形態和舞蹈生態系統進行分析,研究者建立瞭一整套學科術語體系,提出“舞疇”(在直觀上可以感受到的具有同一審美表意基質的一簇舞動)、“舞體”(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創造、擁有、傳衍某一舞種的舞蹈主體,是舞蹈與舞蹈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層面)和“舞蹈生態作用鏈”、“舞蹈生態作用環”、“舞蹈生態作用絡”、“舞蹈生態位”、“舞蹈生態幅”等概念,提出綜合瞭形態、功能、源流、播佈區等諸因素的“多維舞種”分類法。

  舞蹈生態學的獨創性在於:①從“人類有目的的行為”的視角,運用比較學方法論述舞與非舞的界定,在此基礎上科學闡釋舞蹈的本質與特性;②提出舞蹈形態分析是觀察、分析舞蹈的“入口”,解決瞭科學分析舞蹈風格特征的操作方法;③提出舞蹈生態的概念、舞蹈生態因素的判定原則,以及多層面的生態分解及綜合方法;④借鑒自然科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充分考慮舞蹈藝術自身特性的基礎上提出測查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⑤論述舞蹈生態學的建立對舞蹈創作、理論建設的指導意義,以及對相關學科的影響和作用等。舞蹈生態學宏觀地揭示瞭民族舞蹈藝術特性和舞蹈差異的社會人文原因。20世紀末21世紀初,一些以舞蹈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原則的舞蹈采樣調查、考察報告、學術著作和論文相繼發表,促進瞭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