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傳授舞蹈技藝和舞蹈理論,訓練舞蹈人才,保護和普及舞蹈文化,繁榮舞蹈事業,提升民族素質的重要手段。

19世紀法國畫傢德加的名畫《舞蹈課堂》(1876)

  舞蹈藝術是國傢、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技藝性很強的表演藝術。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舞蹈教育,古代儒傢經典著作《周禮》和《禮記》用大量篇幅記載瞭秦漢以前各種典祭禮儀中舞蹈的表演情形和傳授方法。2世紀成書的印度《舞論》和後來的《姿態鏡銓》詳細記載瞭印度舞蹈的風格及動作、手式、眼語等的傳授方法。16世紀後西方芭蕾和20世紀歐美現代舞的興起,舞蹈的各種風格學派和不同教育體系的著作紛紛問世。S.伊濟科夫斯基等人的《切凱蒂舞蹈教學法》、A.瓦岡諾娃的《古典舞蹈基礎》、T.肖恩的《舞蹈教育基礎》、R.von拉班的《人體動律學》、M.格萊姆的“收縮–放松”訓練法、D.韓芙麗的“平衡–失重”訓練法、T.薩普的“放松法”等,都為芭蕾和現代舞的傳授、推廣起到重要作用。

  舞蹈教育根據不同對象和不同目的,分為群眾性舞蹈教育和專業性舞蹈教育。前者多以普及為主,以自娛為目的,通過短期訓練班的培訓和舞蹈基礎知識的傳授提高群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健美身體。群眾性舞蹈教育使民族民間的傳統舞蹈得以保存、傳授和流傳。後者以提高為主,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的,通過舞蹈院校及專業藝術院、團培訓的方法,給受教育者以嚴格的基礎訓練和技術訓練,並通過舞蹈史、論的講授,為各專業舞蹈團體培養和輸送優秀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