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傢費孝通根據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的“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寫成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1947年上海觀察出版社初版,1984年三聯書店重刊,199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以“北大名傢名著文叢”的形式將之與《鄉土中國》結集合為《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再版。此書以“中國的社會事實來說明鄉土社會的特性”,主要探討瞭鄉土社會的鄉土特徵、社會結構、文化傳遞、權力運作、道德倫治。全書由144篇文章構成: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之下鄉、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傢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

  該書是費孝通將社會學的學科觀點在具體研究中的體現。他認為社會學研究有兩條路線,其一是綜合性的路線,其二是揭示社會現象共相的純粹社會學路線。《鄉土中國》的研究堅持的是後者,通過比較研究,解剖鄉土社會的結構,得出比較的類型(形式):“差序格局”、“社會繼替”、“長老權力”、“禮治社會”,這些都是鄉土社會的理想型。作者試圖通過這些類型和從具體事物裡提煉出的基本概念,來加深人們對中國社會的認識。認為安土重遷和熟悉是鄉土社會的重要特色。與西方的團體格局相比,鄉土社會的社會結構不是固定的相對獨立的各種團體的集合,而是以“己”為中心有機推出的具有倫常差序而又伸縮自如的差序格局,人們的言行、道德、禮治的維系無不以此為出發點。這種差序格局和鄉土社會的血緣、傢族關系密不可分,而長老權力、禮治統治、無為政治、社會繼替正是建立在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基礎上。作者通過文字下鄉討論瞭鄉土社會文化傳遞的規律,及鄉土文化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阻滯和穩恒。這是一部研究中國傳統社會特性和農村社會學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