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30年代由中國一批知識份子宣導並參加的一場社會改良運動。在中國農村經濟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興起,旨在通過對農民生活方式的改造,復興中國農村,從而實現“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參加這一運動的學術團體和教育機構有600多個,建立各種實驗區1 000多處,運動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趨於終結。

  鄉村建設運動中影響最大的實驗區為晏陽初領導的定縣教育實驗區,梁漱溟領導導的山東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主持的無錫實驗區。此外影響較大的還有中華職業教育社主持的徐公橋實驗區,金陵大學與中央農業推廣委員會主持的烏江實驗區,彭禹廷創辦的河南鎮平自治區以及國民政府成立的江蘇江寧實驗縣等。實驗區分佈廣泛,遍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廣西、綏遠(今內蒙古中部)等省。各實驗區的工作重點也各有不同。有的以教育為主,一切由教育入手,如河北定縣平教會與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的工作;有的以人民自衛為主,以培養人民武力為自治的基礎,如鎮平實驗區和山東菏澤實驗區的工作;有的以政教合一為基本原則,從鄉辦文化教育入手,以學校農校為活動中心,代替自治機構,如梁漱溟的山東鄒平實驗區;有的從改良農業品種入手,以增加產量,提高民眾日常生活,如各地棉業實驗改良場、蠶絲改良合作社等。

  鄉村建設運動並沒有實現預期的復興農村經濟的目的,各實驗區在經濟上並沒有改變農民沉重的負擔,農民的社會政治地位也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梁漱溟認為,鄉村建設有兩大難處:一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二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鄉村建設運動在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民眾教育文化水平方面取得瞭一定的成效。許多知識分子通過親自參與鄉村建設運動的體驗,通過調查研究和著書立說,進一步加深瞭對中國農村狀況及農村出路的認識,有的逐漸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

  在鄉村建設運動中,當時的金陵大學、金陵神學院、齊魯大學、齊魯神學院、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嶺南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等高校對鄉村服務有濃厚的興趣,參與者多為社會學方面的教授與學生,他們在鄉村建設運動中的辛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農村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