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在農村發展從而導致農村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又稱農村工業化。結果是農業比重大幅度下降,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同時這也是一個導致農村社會結構變遷的過程。鄉村工業化以兩種方式進行:①城市工業向農村擴散和轉移。隨著城市的發展,工業在城市發展的成本急劇上升,為瞭降低發展成本以提高競爭能力,許多企業搬離城市,轉移到農村,改變瞭農村的產業結構;同時,城市工業向周圍農村輻射技術,帶動瞭農村的工業發展。②農村內部發展起來的,從手工業逐漸發展為加工業和製造業。又稱>鄉村內生型工業化。這兩種方式在世界各國都存在。中國工業化首先發生在沿海通商口岸,到瞭20世紀30年代,在城市帶動下,鄉村工業化開始起步,當時稱為工業下鄉,主要發展紡織工業。20世紀50年代後期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制約瞭鄉村工業化發展。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鄉村工業化有瞭很快的發展,兩種鄉村工業化方式都存在:在原先的社隊企業的基礎上,鄉鎮企業得到瞭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鄉村利用城市的輻射以及工業技術興辦企業。由於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地理位置以及國傢給予的政策不同,中國鄉村工業化湧現出不同的模式:以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的蘇南模式,以傢庭企業為主的溫州模式晉江模式,以外資企業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這些模式不僅在資金積累方式、經營方式、所有制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發展動力機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別。鄉村工業化是帶動中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推進現代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鄉村工業化也是一種社會變遷現象。由於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社會結構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從就業結構上看,非農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僅吸納瞭當地的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活動,也吸納瞭大批外地農村勞動力。從社會階層結構上看,農村社會階層出現快速分化,改變瞭過去以農業勞動者為主的階層結構格局,出現瞭農村企業傢階層、企業管理者階層、雇工階層和農村集體企業工人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等新階層。從社會組織結構上看,在傳統的傢族組織和村社組織外,出現瞭各種各樣的企業組織,使農村組織化水平大大提高。從生活方式上看,在企業工作的村民具有瞭城市居民的生活節奏,生活觀念發生瞭很大的變化。鄉村工業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帶動瞭農村城市化進程,在鄉村工業化起步早、發展水平高的地方,城市化得到瞭快速的發展。中國鄉村工業化有著與世界很不相同的發展軌跡:一般來說,發達國傢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同步進行的,但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存在著嚴重脫節現象,工業化並沒有帶來農村的城市化發展,鄉村工業化與城市工業化存在著不協調問題,增加瞭鄉村工業化的環境、資源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