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結膜和淋巴結。主要表現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其次為眼部和胃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見於兒童。中國20%~25%的兒童和成人,可在血清中查得腺病毒抗體;手術切除的扁桃體和淋巴腺標本中,50%以上可分離出腺病毒。傳染源為病人和隱性感染者,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結膜分泌物、糞便及尿排出體外,經空氣飛沫、密切接觸及糞–口途徑傳播。

腺病毒結構示意圖

  病原 DNA病毒,屬腺病毒科。因能致淋巴結、咽及結膜炎癥,又稱腺–咽–結膜病毒,簡稱APC病毒。

  臨床表現 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引起的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以下類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發熱、流清鼻涕、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半數病例咽部及扁桃體紅腫,出現白色滲出物及頸淋巴結腫大。多於3~4天後退熱,全身癥狀減輕,但咳嗽等呼吸道癥狀可持續1~2周。

  腺病毒肺炎 由3、4、7和11型腺病毒引起。可表現為細支氣管炎和肺炎。多見於兒童。可繼發於麻疹後。病變較重,呈點片狀或為融合性肺炎,炎癥可延及整個肺葉。起病急,有發熱、咳嗽、氣促、鼻搧、胸痛等,亦可發生胸膜炎。嚴重者有呼吸困難和紫紺,並可發生心肌炎、心功能不全,乃至死亡。

  咽眼結膜炎 常見病原為3和7型腺病毒,但1、2、4、5、6、11及14型亦可引起。通過眼及嘴的分泌物接觸或遊泳池而傳播。常在兒童中引起流行。發病急,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炎、單側或雙側眼結膜炎及頸淋巴結腫大。病程5日左右。

  流行性角膜結膜炎 可表現為濾泡性結膜炎,有眼部異物感、羞明、流淚、結膜充血、水腫和角膜炎。由8、19、37型腺病毒引起。

  其他 可表現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炎癥狀,糞便中可分離出腺病毒。也可出現出血性膀胱炎、腸系膜淋巴結炎、腸套疊等。在器官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腦炎和腦膜炎。

  診斷 可刮取病人結膜、鼻咽部和尿液細胞塗片,用帶有熒光素的多價腺病毒抗體染色,可見細胞內帶有熒光的抗原,可借此快速診斷。亦可取鼻、咽及結膜分泌物進行病毒分離或用急性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做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

  治療 以支持和對癥療法為主。

  預防 註意個人衛生、遊泳池消毒及口服減毒活疫苗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