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爭取自由和民主為實質內容,在形式上制定憲法,並樹立憲法在一國統治權威的過程。又稱立憲運動。憲政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相伴隨,是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最早產生於西歐和北美,之後其所承載的立憲主義價值普遍化,廣泛影響瞭世界其他國傢和地區。從世界範圍來看,憲政運動經歷瞭幾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過幾次比較集中的高峰,其範圍由西歐和北美逐漸擴展到其他國傢和地區。由於各國社會經濟基礎、傳統文化及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憲政運動的表現現形式有很大差異,立憲主義價值在普遍化過程中也發生瞭一定程度的變異,以適應各國社會現實的需要。

  憲政運動的產生得益於一系列因素的綜合。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變化是憲政的社會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保障人身自由和財產安全,源自經濟上的平等、契約自由、財產私有保障演變為政治上“自由、平等、人權”等內容。啟蒙運動為憲政的開展提供瞭理論儲備。這一時期,T.霍佈斯、J.洛克、J.-J.盧梭、C.-L.de S.孟德斯鳩等思想傢所提出的社會契約、天賦人權、法治與三權分立等思想廣為傳播,深入人心。而此時封建政治無論從觀念還是從形式而言,都已明顯不能符合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

  歷史發展 憲政運動發軔於17、18世紀的英、美、法三國。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立憲國傢,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起來反對英王的專制,表現為不同時期英王與貴族、資產階級簽署的確保個人人身與財產自由的憲法性文件,如《大憲章》、《人身保護法》、《權利請願書》等。1689年“光榮革命”與《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立憲君主制與不成文憲法的確立。美國的憲政運動主要表現為擺脫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及謀求獨立的過程。1776年,北美爆發獨立戰爭,13州發佈《獨立宣言》。1787年13個州在邦聯的基礎上建立瞭聯邦制的美利堅合眾國,並誕生瞭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確立瞭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法國的憲政運動主要是為瞭反對國王的專制統治,以1789年《人權宣言》為標志。1791年,法國制定憲法,這是歐洲大陸的第一部成文憲法。在英、美、法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立憲運動的影響下,歐美各國相繼發生瞭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勝利後也都普遍確立瞭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並制定瞭憲法。

  中國的憲政運動始於清末。在變法圖強的驅動之下,以光緒皇帝為代表的清廷試圖在不動搖清王朝統治根基的前提下進行改良,實行君主立憲制。1908年,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預備立憲,時間為9年。由於清廷內部保守派的頑固阻撓,改良失敗。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於匆忙中拋出《重大信條十九條》,但為時已晚。之後,在不同社會政治力量的主導之下,中國又進行瞭多次立憲活動。其中除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具備憲政的形式特點與實質內容之外,其餘的則大多是借立憲之名,以武力為後盾,擴張自己的政治勢力,行專制或者軍閥統治之實。其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不同時期的根據地也制定瞭憲法性文件。如土地革命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抗日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解放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4年制定瞭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憲政運動取得瞭偉大成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人民代表大會制為核心的各項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特別是確立瞭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的憲政目標,從而使中國社會主義憲政運動走上瞭健康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