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初文學傢。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世為農傢子,9歲能文。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授成武縣(今屬山東)主簿。徙知長洲(今江蘇蘇州)縣,改大理評事。端拱初(988)召試,擢右拾遺,直史館。獻《端拱箴》,又獻《禦戎十策》,太宗大加稱賞。拜左司諫、知制誥,判大理寺。淳化二年(991)以廬州妖尼道安訴訟徐鉉案受牽連,坐貶商州團練副使,移解州。四年,召拜左正言,直昭文館,出知單州。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至道元年(995),為翰林學士,知審官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以上疏言孝章皇後禮儀事,坐謗訕罷職,出知滁州,移揚州。真宗即位後,召還,復知制誥。咸平初(998)預修《太祖實錄》。時宰相張齊賢、李沆不協,以禹偁議論輕重其間,落知制誥,出知黃州。作《三黜賦》以見志,有“屈於身兮而不屈其道,雖百謫而何虧”之語。四年,徙蘄州,病卒。

  禹偁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為文著書多涉規諷,故不為流俗所容。真宗即位,應詔上疏言五事,系統提出其革新政治的主張:謹邊防、減冗兵冗吏、淘汰僧尼、親大臣而遠小人等。後范仲淹推行的慶歷新政,其主要內容並未超出這一范圍,故王禹偁堪稱北宋力主政治革新之先驅。

  他又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之先驅,以變革文風為己任,所著詩文變唐末五代雕繪纖弱之習,亦不為柳開等宋初作傢之奇僻艱澀,自謂“文以傳道明心”,文辭當“易道易曉”,故為文章“遠師六經,近師吏部(韓愈)”,“簡易醇真,得古作者之體”(沈虞卿《小畜集跋》)。其駢儷文用典精切,辭藻宏麗,為一時大手筆。其文章主要以記事散文見長,多傳世名篇,如《錄海人書》、《唐河店嫗傳》、《四皓廟碑》、《答鄭褒書》、《答張扶書》等均為其散文代表作。《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王安石以為勝於歐陽修《醉翁亭記》;樓昉亦謂《待漏院記》雖未能全免五代俳儷習氣,然而“詞嚴氣正,可以想見其人,亦自得體”;《壽城碑》則“胸襟宇量,直與嶽陽洞庭同其廣大”(《崇古文訣》卷十六)。

  其五言詩學杜甫、七言學白居易。《示子》詩雲:“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足見其詩歌創作宗旨。其詩有感慨國事、心系百姓疾苦者,如《慶州敗》《感流亡》;有表現農民辛勞者,如《畬田詞》,均類似白居易之諷喻詩。也有一些平和曉暢、簡雅古淡、流連風景的詩篇,頗類白的閑適詩。另外,《錫宴清明日》、《清明》、《春日雜興》、《送孫何入史館》、《過鴻溝》諸詩,均為膾炙人口之作。詞作僅有〔點絳唇〕詞一首,有“小村漁市,一縷孤煙細”之句,刻畫景物亦清麗可愛(《詞苑萃編》卷四引《詞苑》)。喜獎掖後學,後進有詞藝者,為之延譽稱揚,當時名士多出其門下,儼然為一代文學宗師。

  他一生撰著甚富,自編《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叢刊》本。其曾孫王汾所輯《小畜外集》,有清光緒年間孫星華刻本。今人徐規所著《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收集佚詩佚文多篇。另有《後集詩》3卷、《奏議集》3卷、《承明集》10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