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這一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因首先在喜馬拉雅山區確定而命名。中國地質學傢黃汲清(1945)首先應用。這一造山運動使中生代在印度次大陸和歐亞大陸之間的特提斯海變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更新統的河、湖沉積物隆升高達2 000多米。喜馬拉雅運動一般認為包括3個造山幕:第一幕在古近紀始新世末至漸新世初,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並伴有強烈的褶皺、斷裂以及中酸性巖漿侵入;第二幕開始於新近紀中新世初,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巖漿漿侵入、變質作用等,形成瞭大規模逆沖推覆構造,導致地殼大幅度隆升,其侵入巖的同位素年齡為1 000萬~2 000萬年前;第三幕從第四紀的更新世至現在,主要表現為青藏高原的急劇隆起、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活動,部分地區有第四紀火山噴發活動。

  喜馬拉雅運動不僅限於喜馬拉雅山區,也發生在中國臺灣省、菲律賓、印尼、緬甸西部、日本、堪察加和地中海沿岸等地。由喜馬拉雅運動造成的褶皺帶稱喜馬拉雅褶皺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