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印章。中國古稱𡊑,後作璽,俗稱圖章,另有朱記關防等異名。約起源於春秋末,當時官、私印均稱璽。秦漢以後,規定天子稱璽,臣民稱印;為王權的象徵,則是官吏權力的憑證和百姓在社會生活交往中的信物。璽印上刻印文,材質以以銅為多,亦有用金、銀、骨、玉、石、木、琉璃及琥珀等為材料者。漢代及以前,璽印的用途主要是封發物件和簡牘,在封泥上打出印文,以防私拆,並作信驗。紙帛盛行後,封泥漸廢,改作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還用於書畫題識。

“皇後之璽”玉印與印文(西漢,高2厘米,邊長2.8厘米,1968年陜西咸陽韓傢灣鄉狼傢溝出土)

  現存中國歷代璽印數以萬計,大致可分為官印、私印、吉語印、巴蜀文字印、肖形印、“陶工”印、收藏印、閑文印、齋館印、烙馬印等,而以官印和私印為大宗。璽印的形狀一般為正方形,也有長方、圓、橢圓、曲尺、三角、葫蘆、柿蒂、鼎及不規則等形。印鈕有鼻、壇、覆鬥、瓦、龜、駝、虎豹、辟邪等形(見圖)。漢代以後,印鈕的使用已有等級區分。印文有陰、陽之別,書體以籀、篆為主,但也有用其他字體甚至八思巴文等少數民族文字的。通常單面刻文,亦有璽印多面刻文。古代璽印尤其是官印中有大量的職官與地理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古代璽印還是重要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