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娛樂活動。舞蹈者手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進行表演。又稱龍舞。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壯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也喜愛舞龍,多在年節喜慶日表演。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人們把它看作能行雲佈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吉祥的化身。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要舞龍驅蟲。漢代已有較完整的舞龍形式。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每次5~9條龍同舞。六朝時,年節或祭典已有舞龍表演;在宋代,民間舞龍的風氣早已盛行。經過2 000餘年,現在的舞龍有很高的技巧性,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各地舞龍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其中流傳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

  龍燈 也稱火龍金龍。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三至十幾節不等,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佈相連,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蹈者握持。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彩燈),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日之夜表演,有些地區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有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

  佈龍 也稱打龍。主要流行於四川、湖南、河南地區。與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十幾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佈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佈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

  草龍 主要流行於南方各地。用稻草、青藤或柳枝等紮成龍體。有的地方還在龍身插滿香火,故又稱香火龍。一般於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表演,舞動起來星光閃閃。往時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並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

  百葉龍 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最後一隻大荷花燈變做龍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

  段龍 主要流行於江蘇省。龍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佈相連,隻在龍頭和每節龍身上紮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

  板凳龍 主要流行於江西。將長板凳用彩綢或稻草紮扮成龍的形象。舞時,兩人分執板凳前腿,一人執板凳後腿,上下起伏舞動。一般是幾條板凳龍一起作舞,有的則邊唱邊舞。

人們在中國香港街頭舞龍助興

  紙龍 主要流行於湖南省。用10~13厘米寬、數米長的皮紙條系在一條短棍上,一人持短棍揮舞,紙條似龍盤旋飛舞。這種龍舞隻求神似,不求形似。

  醉龍 流行於廣東中山、珠海和澳門等地,一般在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表演。醉龍隻有龍頭和龍尾,用坤甸木雕成,舞者作醉態。

  舞龍又有文龍武龍之別。文龍主要表現龍的氣質和神態,動作穩健,百葉龍即屬此類。武龍重技巧、動作,以表現龍的雄偉氣魄,動作矯健靈活,佈龍屬此類。

  舞龍有廣泛的群眾性,不僅在街頭、場院可以舞弄,還可到各傢各戶去表演,有賀喜之意,稱“送燈”。世界上有華人居住的國傢和地區大都保持喜慶節日舞龍的習俗(見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每逢重大節日集會,人們都要以舞龍來歡慶。同時,各種形式的龍舞,經整理加工,運用燈光、紗幕等裝置,被搬上舞臺表演。遼寧省金縣的龍舞在1957年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