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美術、文學等表現人物和一定戲劇情節的舞臺表演藝術。舞劇的創作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經過編劇構思或編寫舞劇文學劇本,舞蹈編導編出可操作的舞臺場次臺本,作曲傢根據全劇主題和各場的規定情景作曲,舞美根據舞劇的內容和風格設計佈景、燈光、服裝、道具、人物造型等,指揮傢處理音樂、指揮樂隊,再由編導排練演員,最後在舞臺上合成演出。舞劇的動作語言通常包括各種類型的舞蹈,如古典舞蹈、性格舞、現代舞,有時還有宮廷舞蹈、舞會舞蹈以及武術、雜技性的舞蹈蹈。因劇目題材和體裁不同,舞劇以某一種類舞蹈為主,其他幾類舞蹈為輔,也可以各類舞蹈兼而有之。舞劇中的舞蹈樣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或舞蹈性啞劇。采用哪種樣式,根據劇情和塑造人物的需求而定。在現實主義風格的舞劇中,戲劇情節和矛盾沖突的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藝術風格的舞劇中,藝術結構顯現出鮮明的心理動機。

法國J.-G.諾韋爾根據希臘題材創作的芭蕾舞劇《美狄亞與伊阿宋》(1763)

  舞劇,在西方統稱為芭蕾,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形成於16世紀的法國。經過400年左右的演化發展,已成為世界性的舞蹈藝術形式。

  在中國,舞劇於20世紀中葉出現並逐步發展起來。但作為舞劇構成元素的出現,則可追源至商周年代。據《史記·樂書》記載,周滅商後,創作的《大武》舞,就是詩、樂、舞的綜合藝術形式,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敘述武王滅商建周的過程,歌頌武王的功德,抒發戰勝敵人的豪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中國的舞劇舞臺上劇目豐富多彩。既有古典芭蕾名作《天鵝湖》、《吉賽爾》等,又有現代題材的芭蕾《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祝福》等;有以中國古典舞蹈為主的舞劇《寶蓮燈》、《小刀會》、《絲路花雨》等,也有少數民族的舞劇《卓瓦桑姆》和《召樹屯與喃木諾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