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中期晉國主政之卿,名將。受領封邑於原(今河南濟源西北),故又稱原軫。晉獻公時,為公子重耳近臣,與狐偃、趙衰等隨重耳長期流亡國外。及重耳回國即位為文公,任大夫。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因宋國背楚從晉,楚聯合陳、蔡、鄭、許等國出兵圍攻宋都商丘(今商丘西南)。先軫明察大勢,主張抓住時機出兵援宋,以求取威、定霸,促使晉文公定下以武力與楚爭奪霸權的決心。隨即在晉軍由二軍整編為上、中、下三軍之時,被任命為下軍副將,始入晉卿之列。次年年,為實施攻楚盟國曹、衛以調動楚軍北上的決策,出謀首先攻取與齊、魯靠近的衛地五鹿(今清豐西北),與齊結盟,迫魯中立,使晉軍得以避免兩面作戰。旋以知兵善謀而升任中軍元帥,指揮全軍。 城濮之戰 中,運用外交權謀,加深齊、秦與楚的矛盾,促成兩國出兵助晉,將戰略形勢由不利轉化為有利。又以詭對詐,破壞曹、衛與楚的關系,並扣留楚軍使者,終迫楚軍主帥子玉撤圍北進,與晉軍決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針對楚軍部署及主帥驕躁輕敵的弱點,采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破楚左、右軍,迫其中軍撤退,取得爭霸中原的決定性勝利。戰後,為抗禦狄人,佐文公增組徒兵,又將三軍整編為五軍。二十五年,因秦國乘晉文公新逝,發兵偷越晉境襲擊鄭國,欲插足中原以爭霸,先軫力主乘機打擊秦軍,以絕數世之患。於次年率軍設伏於崤山(今河南三門峽東南)隘道,全殲滅滑國後返回的秦軍,俘秦三將,使秦東進中原的企圖破滅。同年八月,偕晉襄公率軍抗禦狄兵於箕(今山西太谷東),為補曾對襄公無禮之過,故意免去頭盔沖入狄陣,戰死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