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於下體的常用服裝。一般有褲腰、褲襠、褲管。按褲襠縫合與否,可分為滿襠褲和開襠褲;按褲管過膝與否,又分長褲、短褲。

  中國商代已有褲,稱袴,屬脛衣類。西漢稱滿襠褲為褌。據史料記載,西元前的波斯也有褲。

  褲從結構造型上可分中式褲和西式褲兩大類。中式褲的結構造型比較簡單,有褲腰和褲管,褲管由兩塊褲片縫製而成,沒有外側縫,穿著不分前後,寬大舒適。中式褲有單褲、夾褲、棉褲。西式褲結構造型較為複雜雜,有外側縫,穿著分前後,註重與體型協調。當代流行的褲以西式褲為主,有西裝褲(見西裝)、統褲、喇叭褲、百慕大褲、燈籠褲、馬褲、裙褲、牛仔褲(見牛仔裝)等品種。

  統褲 又稱直統褲。褲管呈直筒狀,前身有褶密貼於腹部,斜插袋。

  喇叭褲 褲管呈喇叭狀。中國晉代已有中式的喇叭褲。當代中國流行的喇叭褲系由西方國傢傳入,原為水兵褲,寬大的褲腳可卷起,便於甲板工作,傳統為白色或深藍色。喇叭褲在20世紀60~70年代曾經風行於世界各國。

  百慕大褲 長度恰好露膝且褲管較細窄的短褲。初為百慕大島男子配以半統襪穿用。20世紀50年代傳入美國,作為女子運動服。後為男子夏天的便裝。

  燈籠褲 褲腳口束緊使褲型呈燈籠狀。有褲腳至膝的短燈籠褲和褲腳至踝的長燈籠褲。中國古代的中式燈籠褲,褲襠肥大,至今仍用於武術運動。西式燈籠褲的褲襠較淺。17世紀初,英國詹姆斯一世即穿燈籠褲。19世紀中葉,燈籠褲在歐洲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1851年,美國A.J.佈盧默曾加以提倡,因此又稱佈盧默女褲。

  馬褲 初為歐洲的騎馬用長褲。膝上寬松,膝下緊合,稱焦特佈爾騎馬褲。穿著時將褲腳塞入靴內的馬褲,又稱騎士褲。馬褲所用的面料質地厚實,稱馬褲呢。馬褲的內側(膝蓋部位)往往綴以兩片對稱的橢圓形皮革,以耐磨損,並起裝飾作用。有的馬褲全以皮革縫制。

  裙褲 褲腳展寬,外觀似裙。與一般褲比較,裙褲的臀圍、立襠、橫襠都要適當加大,以保持裙形特點。裙褲17世紀出現於歐洲,20世紀30~40年代風行一時,60年代以來再度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