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湖南長沙人,1936年畢業於湖南大學,1937年到延安參加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鋼鐵局局長、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一直從事主管冶金工業的生產技術、科學研究及軍工金屬材料研製等領導工作,為此作出瞭重大貢獻。

  50年代,他組織領導煉鐵、煉鋼(特別是高爐)的強化冶煉的研究,他主持總結瞭高爐操作的先進經驗,提出精料、、大風、高溫的技術方針。他首先註重選礦技術的提高,並親自組織技術專傢,在本溪等幾個煉鐵廠進行試驗;高爐的利用系數曾達到2砘/(米3·日),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在平爐煉鋼方面,他曾組織推廣中國獨創的鎂鋁爐頂磚,提倡采用雙槽出鋼等,顯著地提高瞭平爐生產水平。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國處於完全被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冶金工業部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決定加強國防尖端金屬材料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並指定劉彬組織領導。他深入有關研究單位和工廠,並親自抓重點項目的研制。例如他擔任研制航空用高溫合金的領導小組組長,組織鈾同位素分離金屬膜材料的研制等。在他的領導下,初步建立瞭高溫合金、精密合金、難熔合金和合金鋼系統及其科研和生產基地,填補瞭中國尖端金屬材料的空白。為使中國原子能、導彈、航空及常規武器所需金屬材料基本立足於國內作出瞭貢獻。

  他十分重視人材培養和科技隊伍的建設,重視知識和知識分子,善於團結、關心並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在他的倡導組織下,建立瞭冶金工業部鋼鐵研究總院、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北京鋼鐵學院以及包頭冶金研究所、洛陽耐火材料研究所、鞍山鋼鐵研究院等科研、設計和教育單位,為中國培養瞭大批鋼鐵技術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