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樑學傢、力學傢、教育傢。廣東省梅縣人。1913年4月13日生。193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1938年留學德國達姆施塔特大學。1940年以論文《懸索橋按二階理論的實用計算》獲工學博士學位。1943年又以論文《求剛架影響線線的幾何方法》獲德國教授資格博士學位。回國後,從1946年起歷任同濟大學教授、土木系主任、工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現任同濟大學和嘉應大學名譽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他因在懸索橋靜力和動力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而以“懸索橋李”聞名,並以論文《彈性平衡分支的充分判別式》著稱。50年代發表瞭《斜交異性板的彎曲理論及其對於斜橋的應用》論文,被稱為“李氏理論”。

  50年代中期起,李國豪先後擔任武漢長江橋、南京長江橋的技術顧問和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武漢長江橋晃動機理的研究,1975年出版專著《桁架扭轉理論──桁梁橋的扭轉、穩定和振動》,後發展為系統的橋梁實用空間分析理論。60和80年代,他先後主編瞭《防護工程論文集》和《抗爆結構動力學》專著,70年代發表瞭《公路橋梁荷載橫向分佈計算》專著,以及關於拱橋和斜張橋空間靜力與動力分析的多篇論文;唐山地震後主編瞭《工程結構抗震動力學》專著。1980年,他在擔任上海市寶山鋼鐵總廠工程首席技術顧問期間,為解決工程中樁基水平位移問題發表瞭《關於樁的水平位移、內力和承載力的分析》的論文。1983年出版瞭他的論文選集《橋梁與結構理論研究》,1986年在國外出版瞭英文的《箱梁和桁梁橋分析》專著。此外,在50和60年代他還編著有《鋼結構設計原理》、《鋼橋設計》和《橋梁結構穩定與振動》等教材和專著。

  1981年,他被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推薦為十位國際著名橋梁專傢之一。為表彰他在促進中德文化交流方面的功績,1982年聯邦德國歌德學院授予他以歌德獎章。於1985年他獲得聯邦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名譽工學博士學位,還被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選為榮譽會員。

  李國豪曾被選為第三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