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各種構件間的相互連接。按所連接的構件類別(板、梁、桁架、柱、牆、基礎等),或按連接受力的性質(拉、壓、剪、彎、扭等),或按連接變形的能力(剛性、柔性等),或按結構的施工方法(現澆、預製、裝配整體等)而具有不同的構造方式。

  連接設計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連接應滿足下列要求:①具有足夠的強度,能可靠地承擔從一個構件傳到另一個構件的內力;②在結構的使用期間,連接處的變形形較小,不妨礙其傳力特性;對某些柔性連接則應具有足夠的柔度和延性;③構造簡單,制作、灌築、安裝方便;④建築外形簡潔;⑤防水、抗滲、隔音、耐熱;⑥節省材料;⑦造價低。

  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連接 主要應考慮鋼筋的錨固、搭接和彎曲等構造細節。現澆梁的鋼筋在連接處應保證所連接的構件(圖1中的柱)有足夠的錨固長度la,使鋼筋受力後不致因錨固不足而被拔出,導致結構的破壞。

  預制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連接 往往通過預埋件(鋼板或角鋼等)之間的焊接(圖2)來實現。預埋件則通過錨筋錨固在混凝土構件中。焊縫的尺寸和錨筋的長度等應按所傳遞的軸力或剪力確定。有時也可用螺栓進行連接。預制柱常插入基礎的杯口,再現澆高於構件本身標號的混凝土。此外,也可采用後張預應力筋連接梁和柱。

  裝配整體式的連接 通過伸出的箍筋將預制梁與後澆的混凝土疊合層連成一體。再通過節點處的現澆混凝土以及其中的配筋,使左右跨的梁與上下層的柱也連成整體。圖3表示多層框架的梁柱連接。預制多孔板之間也通過板縫中的鋼筋及後澆混凝土連成整體,並與梁緊密結合。

  連接處的受力 各種連接處的受力一般比較復雜,其結構性能(包括強度、抗裂度、剛度、延性、抗震性能及抗疲勞性能等)及計算方法有的比較清楚,有的還需要深入研究。按受力特點(拉、壓、剪等)的不同,將涉及不同的結構受力問題,其中有:

  混凝土的局部承壓 當采用預制構件時,連接處常需通過一較小的面積傳遞一較大的壓力,稱為局部承壓。混凝土局部受壓時單位面積上的抗壓強度比全截面受壓時的強度為大,但有一個限度,通常限定不超過全截面受壓時的抗壓強度的1.5~3倍。

  摩擦剪 當連接處的混凝土因抗拉強度不足而開裂,如有鋼筋垂直於裂縫佈置,則該裂縫仍能負擔平行於它的剪力。由於裂縫面起伏不平,當裂縫兩側發生剪切位移時,將同時產生垂直於裂縫的相對位移,裂縫將增寬,使鋼筋受拉。這種鋼筋能阻止變形的發展。這種構造稱為摩擦剪(圖4)。

  混凝土的復合受力 連接處的混凝土常受到不同方向傳來的正應力和剪應力,處於復合受力狀態。受力復雜的連接設計,需通過專門的試驗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