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應變能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應力平衡狀態突然改變,地殼斷裂,錯動或滑移,應變能轉化為波動能,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地表傳播,引起地面的震動。

  震源 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產生地震波的區域稱震源。

  震中 與震源相對的地表面一定範圍稱震中。震中位置可以用遠處記錄到的地震波推算,也可根據地震後的災害調查確定定。

  震中距 在地震影響范圍內,地表某處與震中的距離稱震中距。

  震源深度 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震源深度,可用儀器記錄到的地震波推算。

  震級 一次地震伴隨著能量釋放。震級是衡量地震釋放能量大小的尺度。1935年美國C.F.裡克特提出以儀器記錄為基礎的尺度,表示一個地震震級的大小,這個震級稱裡氏震級。

  一個裡氏震級為8級地震的能量,大約相當於2×1024安培;並相當於32個7級地震或1000個6級地震能量。目前地震儀器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為裡氏8.6級。

  烈度 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見地震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