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參數之一。需氧或兼性厭氧、革蘭氏陰性、不生芽孢、在37°C培養24小時內使乳糖發酵產酸產氣的桿菌。有的國傢把培養溫度定為35°C,也有把培養時間定為48小時內的。

  用大腸菌群作為水質的指示菌的原因有:①在人糞中大量存在,因此在為人糞所污染的水體中容易測到;②檢驗方法比較簡便;③對氯的抵抗力相似於致病的腸道細菌。可以認為:消滅瞭大腸菌群,致病腸道細菌也已消滅,水可供飲用。

  大腸菌群的的檢驗方法有兩種:①發酵法。以不同量水樣接種於規定數目的含有不同量標準培養基的發酵管中,在37°C經24小時培養後,如發酵管產酸產氣、顯微鏡檢驗又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則為陽性反應。根據培養和陽性的發酵管數目,按統計學原理即可得出大腸菌群數(每升或每100毫升中的個數)。因為數目是按統計學原理算出的,故稱最可能數(MPN)。②濾膜法。水樣通過濾膜過濾,因膜的孔徑很小,大腸菌群截留在膜上。將濾膜移到遠藤氏培養基上,在37°C經24小時培養後直接數典型菌落數,即得結果。由於濾膜要具有標準的孔徑,以及操作上所需的技術要求較難掌握,濾膜法的使用還不普遍。兩種方法所得結果不可比較。

  1976年中國頒佈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規定,每升水中大腸菌群不超過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