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物件,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陸上或水中、直接或間接為人類生活、生產、軍事、科學研究服務的各種工程設施,例如房屋、道路、鐵路、運輸管道、隧道、橋樑、運河、堤壩、港口、電站、飛機場、海洋平臺、給水和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等。

  任何一項工程設施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界或人為的作用(習慣上稱為荷載)。首先是地地球引力產生的工程的自身重量和使用荷載;其次是風、水、溫度、冰雪、地震以及爆炸等作用。為瞭確保安全,各種工程設施必須具有抵抗上述各種荷載綜合作用的能力。

  建造工程設施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和施工機具。借助於這些物質條件,經濟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滿足人們使用要求和審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種荷載的工程設施,是土木工程學科的出發點和歸宿。

土木工程的基本屬性

  土木工程有下述四個基本屬性。

  綜合性 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力學測試等技術。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門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程實踐的發展,土木工程這個學科也已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合體系。例如,就土木工程所建造的工程設施所具有的使用功能而言,有的供生息居住之用,以至作為“入土為安”的墳墓;有的作為生產活動的場所;有的用於陸海空交通運輸;有的用於水利事業;有的作為信息傳輸的工具;有的作為能源傳輸的手段等等。這就要求土木工程綜合運用各種物質條件,以滿足多種多樣的需求。土木工程已發展出許多分支,如房屋工程、鐵路工程、道路工程、飛機場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特種工程結構、給水和排水工程、城市供熱供燃氣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等學科。其中有些分支,例如水利工程,由於自身工程對象的不斷增多以及專門科學技術的發展,業已從土木工程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體系,但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土木工程的共性。

  社會性 土木工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洫,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後來,人們為瞭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瞭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臺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羅馬大鬥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產業革命以後,特別是到瞭20世紀,一方面是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瞭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社會各個領域為土木工程的前進創造瞭良好的條件。例如建築材料(鋼材、水泥)工業化生產的實現,機械和能源技術以及設計理論的進展,都為土木工程提供瞭材料和技術上的保證。因而這個時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出現瞭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工業廠房、摩天大廈、核電站、高速公路和鐵路、大跨橋梁、大直徑運輸管道、長隧道、大運河、大堤壩、大飛機場、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現代土木工程不斷地為人類社會創造嶄新的物質環境,成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性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總結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吸取失敗的教訓發展起來的。從17世紀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同土木工程實踐結合起來,逐漸形成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巖體力學,作為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樣土木工程才逐漸從經驗發展成為科學。在土木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工程實踐經驗常先行於理論,工程事故常顯示出未能預見的新因素,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至今不少工程問題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實踐經驗。

  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之所以主要憑借工程實踐而不是憑借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客觀情況過於復雜,難以如實地進行室內實驗或現場測試和理論分析。例如,地基基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變形的狀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至今還需要參考工程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二是隻有進行新的工程實踐,才能揭示新的問題。例如,建造瞭高層建築、高聳塔桅和大跨橋梁等,工程的抗風和抗震問題突出瞭,才能發展出這方面的新理論和技術。

  技術上、經濟上和建築藝術上的統一性 人們力求最經濟地建造一項工程設施,用以滿足使用者的預定需要,其中包括審美要求。而一項工程的經濟性又是和各項技術活動密切相關的。工程的經濟性首先表現在工程選址、總體規劃上,其次表現在設計和施工技術上。工程建設的總投資,工程建成後的經濟效益和使用期間的維修費用等,都是衡量工程經濟性的重要方面。這些技術問題聯系密切,需要綜合考慮。

  符合功能要求的土木工程設施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首先是通過總體佈局、本身的體形、各部分的尺寸比例、線條、色彩、明暗陰影與周圍環境,包括它同自然景物的協調和諧表現出來的;其次是通過附加於工程設施的局部裝飾反映出來的。工程設施的造型和裝飾還能夠表現出地方風格、民族風格以及時代風格。一個成功的、優美的工程設施,能夠為周圍的景物、城鎮的容貌增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反之,會使環境受到破壞。

  在土木工程的長期實踐中,人們不僅對房屋建築藝術給予很大註意,取得瞭卓越的成就;而且對其他工程設施,也通過選用不同的建築材料,例如采用石料、鋼材和鋼筋混凝土,配合自然環境建造瞭許多在藝術上十分優美、功能上又十分良好的工程。古代中國的萬裡長城,現代世界上的許多電視塔和斜張橋,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土木工程的三次飛躍發展

  決定土木工程發展的條件是社會需要和技術上的可能。在社會需要不斷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現實的可能性便是決定的因素。對土木工程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首先是作為工程物質基礎的土木建築材料,其次是隨之發展起來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每當出現新的優良的建築材料時,土木工程就有飛躍式的發展。

  磚瓦的出現 人們在早期隻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他天然材料從事營造活動(土木工程一詞即淵源於此),後來出現瞭磚和瓦這種人工建築材料。這是人類第一次沖破天然建築材料的束縛。中國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磚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的墓室中。磚和瓦具有比土優越的力學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於加工制作。磚和瓦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廣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術得到瞭飛速的發展。直至18~19世紀,在長達兩千多年時間裡,磚和瓦一直是土木工程的重要建築材料,為人類文明作出瞭偉大的貢獻,甚至在目前還被廣泛采用。

  鋼材的大量應用 17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生鐵、19世紀初開始使用熟鐵建造橋梁和房屋,這是鋼結構出現的前奏。從19世紀中葉開始,冶金業冶煉並軋制出抗拉和抗壓強度都很高、延性好、質量均勻的建築鋼材,隨後又生產出高強度鋼絲、鋼索,於是適應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鋼結構得到蓬勃發展。除應用原有的梁、拱結構外,新興的桁架、框架、網架結構、懸索結構逐漸推廣,出現瞭結構形式百花爭艷的局面。建築物跨徑從磚結構、石結構、木結構的幾米、幾十米發展到鋼結構的百米、幾百米,直到現代的千米以上,於是在大江、海峽上架起大橋,在地面上建造起摩天大樓和高聳鐵塔,甚至在地面下鋪設鐵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跡。

  實踐促進瞭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為適應鋼結構工程發展的需要,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設計理論等就應運而生。施工機械、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的理論也隨之發展,土木工程從經驗上升成為科學,在工程實踐和基礎理論方面都面貌一新,從而促成瞭土木工程更迅速的發展。

  混凝土的興起 19世紀20年代波特蘭水泥制成後,混凝土問世瞭。混凝土骨料可以就地取材,混凝土構件易於成型,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很小,用途受到限制。19世紀中葉以後,鋼鐵產量激增,隨之出現瞭鋼筋混凝土這種新型的復合建築材料,其中鋼筋承擔拉力,混凝土承擔壓力,發揮各自的優點。20世紀初以來,鋼筋混凝土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30年代開始出現瞭預應力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剛度和承載能力,大大高於鋼筋混凝土結構,因而用途更為廣闊。土木工程進入瞭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混凝土的出現給建築物帶來瞭新的經濟、美觀的工程結構形式,使土木工程產生瞭新的施工技術和工程結構設計理論。這是土木工程的又一次飛躍發展。

        

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向

  現代土木工程的特點是:適應各類工程建設高速發展的要求,人們需要建造大規模、大跨度、高聳、輕型、大型、精密設備現代化的建築物,既要求高質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經濟效益。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課題,並推動土木工程這門學科前進。它的發展趨向具體地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建築材料方面 高強輕質的新材料不斷出現。比鋼輕的鋁合金、鎂合金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已開始應用。但是這些材料有些彈性模量偏低,有些價格過高,應用范圍受到限制,因而尚待作新的探索。另外,對提高鋼材和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雖已取得顯著成果,仍繼續進展。

  工程地質和地基方面 建設地區的工程地質和地基的構造及其在天然狀態下的應力情況和力學性能,不僅直接決定基礎的設計和施工,還常常關系到工程設施的選址、結構體系和建築材料的選擇,對於地下工程影響就更大瞭。工程地質和地基的勘察技術,目前主要仍然是現場鉆探取樣,室內分析試驗,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為適應現代化大型建築的需要,急待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創造新的勘察方法。

  工程規劃方面 以往的總體規劃常是憑借工程經驗提出若幹方案,從中選優。由於土木工程設施的規模日益擴大,現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以提高規劃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壩,會引起自然環境的改變,影響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等,這類工程的社會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規劃中,對於趨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慮。

  工程設計方面 人們努力使設計盡可能符合實際情況,達到適用、經濟、安全、美觀的目的。為此,已開始采用概率統計來分析確定荷載值和材料強度值,研究自然界的風力、地震波、海浪等作用在時間、空間上的分佈與統計規律,積極發展反映材料非彈性、結構大變形、結構動態以及結構與巖土共同作用的分析,進一步研究和完善結構可靠度極限狀態設計法和結構優化設計等理論;同時發展運用電子計算機的高效能的計算和設計方法等。

  工程施工方面 隨著土木工程規模的擴大和由此產生的施工工具、設備、機械向多品種、自動化、大型化發展,施工日益走向機械化和自動化。同時組織管理開始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學化;有些工程設施的建設繼續趨向結構和構件標準化和生產工業化。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造價、縮短工期、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可以解決特殊條件下的施工作業問題,以建造過去難以施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