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調節住宅或特定場所空氣的一類傢用電器。簡稱空調電器。

  1902年,美國W.H.卡裡爾設計製造成世界上第一臺空氣調節裝置。1906年,“空氣調節”(air conditioning)一詞被英國採用。1911年,卡裡爾在其論文《合理的濕空氣方程式》中列出設計空氣調節系統所必需的資料,論述瞭空氣的含濕量和溫度之間的基本關係。這篇論文成為空氣調節工程學的基礎。1930年,世界上第一臺房間空氣調節器在美國問世。到50年代末,空空氣調節裝置已被廣泛應用。

  空氣調節 一般包括溫度、濕度、清潔度、氣流速度調節4個方面。

  溫度調節 通過對室內空氣進行加熱或冷卻,使室溫在設定范圍內波動。由於外界空氣條件不同,各國人民生活習慣的差異,其室溫設定值也略有不同。美國夏季為23~26℃,冬季為18~21℃;日本夏季為26~28℃,冬季為18~21℃;中國夏季一般要求26~28℃,冬季為19~22℃。

  濕度調節 通過對室內空氣進行加濕或去濕,使空氣的相對濕度在設定的范圍內波動。通常,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為40~60%時,人們的感覺較舒適。如果室內氣溫適宜,相對濕度可在30~70%之間變化。各國對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的要求有所不同:日本要求夏季為60~70%,冬季為55~70%;美國要求,當氣溫為23~26℃時,相對濕度可在30~70%范圍內波動;中國要求為40~60%。

  清潔度調節 通過對空氣過濾,清除空氣中懸浮狀態的固體微粒,保持空氣清潔,減少環境污染。清潔度調節有利於人體健康和物品的清潔。

  氣流速度調節 通過改變空調器具的電機轉速,調節氣流速度。人們處在低速或變速流動的空氣中比在靜止的空氣中感覺涼爽和舒適。一般要求氣流速度為 0.1 ~0.2m/s。

  類型 空氣調節電器主要有房間空氣調節器、電扇、換氣扇、空氣加濕器、空氣去濕器、空氣清潔器等。這些器具多數隻能完成一項或兩項調節空氣的功能。如電扇具有改變氣流速度的作用;空氣加濕器、空氣去濕器具有調節空氣濕度的作用;空氣清潔器具有保持空氣清潔的功能。但房間空氣調節器具有改變、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氣流速度和清潔度等多方面的功能。

  空氣去濕器 利用制冷的方法凝結空氣中的水蒸氣,以降低室內空氣的濕度。主要由制冷系統、空氣去濕部分和電氣控制部分組成(見圖)。離心風扇吸入室內潮濕的空氣,通過濾網過濾後流向蒸發器。因為蒸發器表面溫度低於空氣的露點溫度,濕空氣中的水蒸氣被冷凝成水,通過接水盤經出水管流入積水筒內。冷卻去濕後的空氣流經冷凝器表面時被加熱,再由離心風扇送入室內。這樣,去濕後的熱空氣與室內的濕空氣混合,使室內空氣濕度下降。如此不斷循環去濕,可降低空氣水蒸氣含量。

  空氣加濕器 用於增加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以提高室內空氣的濕度。通常有3種:①超聲波式和離心式:均是將水變成霧狀直接噴出進行加濕。此種加濕器耗電少,但因水中溶解的含鈣物質也隨之噴出,故有污染空氣的缺點。②熱蒸汽式:利用電熱使水蒸發進行加濕。加熱方式有電熱式和電極式兩種。前者通過放在盛水容器內的電加熱器加熱,後者通過向插入水中的電極通電加熱。熱蒸氣加濕器耗電較多,但水中溶解物不易噴出。③過濾汽化式:利用渦輪風扇吸入室內的幹燥空氣,當空氣流經浸濕的過濾器時,由於水的自然蒸發使空氣變濕,並通過加熱器格柵排入室內。如此不斷循環,進行加濕。此種加濕器耗電少,水溶解物不易噴出,易於小型化。

  空氣清潔器 又稱空氣凈化器。用於除去空氣中的微小塵埃(0.2~0.01μm)、細菌、煙臭等,亦可發生負離子,使空氣變得清新。一般有電氣式和過濾式兩種。前者由除塵過濾網、電氣集塵部分、活性炭過濾器、風扇、負離子發生器組成;後者由除塵過濾網、活性炭過濾器、風扇等組成。工作時,風扇吸入污濁的空氣,經過濾器使空氣變得清潔,然後送入室內。電氣式空氣清潔器內的負離子發生器可產生負離子,使空氣更加清新。

  

參考書目

 馬仁民主編:《空氣調節》,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

 彥啟森主編:《空氣調節用制冷技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