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以可哥樹種子為原料製成的粉末狀飲料。可哥粉在熱水中不易分散,易沉澱,可先用少量熱水攪和,使粉膨潤,繼加入砂糖、乳製品等加熱即成可哥飲料。為提高可哥粉的溶解性能,可適當添加表面活性劑,或採用附聚工藝使其迅速溶化。可哥與茶、咖啡同屬含生物鹼飲料,其特點是含有較多脂肪,熱值較高,對神經系統、腎臟、心臟等有益。

  可哥粉為棕紅色,帶有可哥特殊香味,水分含量低於5%,細度為99.5%通過200目篩。可哥粉除含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化合物等多種營養成分外,尚含有可可堿、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磷、鐵、鈣等。可可堿對人體具有溫和的刺激、興奮作用。

  按所含脂肪量,可可粉主要分成高脂肪可可粉(脂肪含量約22~24%)、中脂肪可可粉(脂肪含量約10~22%)和低脂肪可可粉(脂肪含量 10%以下)3種。高脂肪可可粉又可稱作早餐可可粉。此外還有一種脂肪含量更低(0.1~0.5%)的脫脂可可粉。在可可粉中加入砂糖稱為含糖可可粉。

  可可原產於中、南美洲等地,15世紀末由哥倫佈傳入歐洲,最初用作藥劑,其後作為消除疲勞的營養劑及巧克力飲料。16、17世紀逐漸普及。19世紀荷蘭人C.J.范豪騰開發從可可豆中提取脂肪的方法,制得可可粉,並在世界上廣泛用作飲料。

  原料 可可樹是常綠喬木,生長於赤道線兩側南北緯20度以內溫熱多雨地區。可可樹苗從栽培到開花結果需數年時間,長成後其結果期可長達百年。

  可可樹的種子即是新鮮可可豆,它被可可果的堅實外殼所包圍,其含水量約35~40%,帶有明顯苦澀味。經過發酵和幹燥處理後,可可豆才具有工業生產價值。

  完成發酵後的可可豆有許多變化,豆的殼皮由淡黃變成淡棕或棕黃色,豆肉由原來的淡紫、灰藍變成淺褐和深棕色,組織變得松軟,苦澀味減弱,出現可可的特有香味。

  可可豆的主要產地有非洲的加納、尼日利亞、象牙海岸、喀麥隆,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厄瓜多爾、多米尼加,亞洲的爪哇、斯裡蘭卡等國。其中以非洲產量最大,約占世界產量60%,美洲約占30%左右。可可種植在這些國傢中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可可豆主要有 3種:①克裡安洛種,原產委內瑞拉克裡安洛,在中、南美洲種植較多。②福拉斯蒂羅種,在非洲和南美洲廣泛種植,產量居各種可可中第一位。③特立尼達裡安種,產量較少。

  可可粉制造 可可粉的制造常與可可脂的提取、加工同時進行(見圖)。

  焙炒是制作可可粉的重要工序之一,影響焙炒質量的因素主要是溫度、時間和采用的方法。為使可可粉具有明亮色澤、濃烈香味和良好的水溶性,可采用較高的焙炒溫度和較長的焙炒時間。焙炒裝置可采用間歇式滾筒焙炒機或連續式焙炒機。焙炒程度除用溫度儀表等測量外,亦可根據經驗判斷。焙炒後須作快速冷卻處理,以免繼續在高溫下受熱,防止出現焦苦味。經過焙炒的可可豆產生一種可可特有的香味,外皮容易剝離,水分含量顯著減少。

  經過堿處理後制成的可可粉稱為堿處理可可粉。堿處理分 3個階段依次進行。第一階段堿在豆肉表面附著,表面的酸被中和。第二階段為加熱處理階段,堿液滲入豆肉內部,與酸中和,並產生其他反應。第三階段為幹燥階段,堿的反應終止。堿處理的目的:①使一部分可可脂被乳化;②使蛋白質及淀粉呈可溶性;③由於花青苷系色素氧化,豆肉色澤明顯變深;④使具有強收斂性物質失去收斂性;⑤使可可粉風味溫和;⑥使還原糖參與美拉德反應產生較強的香味等等。在工業生產中常用的堿為碳酸鉀、碳酸氫鉀、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等,用量與處理時間、溫度有關,通常為1~2%。經堿處理的可可粉又稱可溶性可可粉。未經堿處理制成的可可粉稱為普通可可粉或天然可可粉。目前生產的可可粉以堿處理可可粉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