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製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鑿成的雕塑工藝品。

  現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的。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北京的書畫傢鄧石如、華法在瓷器上自寫自畫自刻,促進瞭刻瓷的發展。華法的刻瓷以工筆山水畫為主,以刀代筆,運用自如,並傳授給北京朱友麟、陳智光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農工商部工藝局學堂設有鐫瓷科。朱友麟為第一屆畢業生,後留校任教教。他的傳世作品有“一品紅”等。20世紀以來,北京、上海、淄博、青島、南京等地均產刻瓷。

  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鋼和金剛鉆石制成,頂端呈錐狀,便於在堅硬的瓷器表面刻、鑿。刻瓷主要有以下幾道工序:①在白瓷器上用墨書寫或繪畫。②依據瓷器上的墨稿用鉆刀刻劃、鑿鐫。傳統技法有鉆刀法、雙勾法和刮刀法。鉆刀法是用小木錘均勻地敲打高碳鋼鉆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淺不同的點的排列,構成所需要的畫面或字體。雙勾法是用銳利的金剛鉆石刀沿字體或畫面的外輪廓刻劃,用雙線表現字體和畫面。刮刀法是先用雙勾法刻出字畫輪廓,然後再將雙線間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③填色,一般填著黑色。刻瓷的品種有文具、茶具、瓶、盤、瓷板等。刻瓷風格素雅,講究刻鑿,既能體現傳統書畫藝術風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瑩光潔,形成獨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