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手工絲織品。以白色生絲作經線,五彩熟絲作緯線,用通經斷緯工藝織造而成。緙,即織緯的意思。緙絲的織緯是運用很多竹葉狀的小梭,按照經面上圖稿的要求,局部挖織,變一色,換一梭,織造出花草、禽獸、樓閣等圖案。此外,由於斷緯和更換小梭的織法,使織出的圖案具有正反兩面相同的效果,並且使圖案同素地以及圖案不同色彩之間呈現斷痕或小孔,當空照視,有如鏤刻而成。因而古代又稱刻絲、克絲。

  中國通經斷緯的織造技法由來已久。唐代以前,僅見見於毛織品。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中出土一條唐代緙絲織帶,上織有菱形圖案。北宋,緙絲以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為中心,大多用於畫軸裱幅之首,或作書籍封面,傳世的實物有“紫鸞鵲”等。南宋,緙絲產地南移至蘇州、上海市松江一帶,朱克柔等名傢模仿織造名人書畫,從而使緙絲成為著名的藝術欣賞品。朱克柔的“蓮塘乳鴨圖”(現藏上海博物院)、沈子蕃的“梅花寒鵲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都是珍品。明、清時期,緙絲的品種除圖軸、佛像等欣賞品外,還有袍服、鋪墊、椅披等日用品。明代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緙絲袞服(天子禮服),工藝精細,每一公分內竟織造緯線100支。清代的緙絲作品,有的輔以刺繡、彩繪,如“九陽消寒圖”、“釋迦牟尼像”(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等。

  中國緙絲現主要產於蘇州市。緙絲的生產過程可分為牽經、上經、畫樣、搖線、織緯、整理等工序。織緯的技法主要有結(織造暈色圖案)、環(織造有弧度輪廓的圖案)、構(織造圖案的輪廓)、戧(適宜於表現色彩渲染)、子母經(織造印鈐)、盤梭、橫門閂等。緙絲的品種有掛屏、屏風、冊頁、靠墊、臺毯、封面、燈片、扇面、腰帶等。20世紀以來,著名緙絲藝術傢有沈金水、王茂仙等。沈金水曾在清末為宮廷織造龍袍,其代表作品有“金地牡丹屏”、“博古屏”。80年代,中年緙絲能手王金山、俞傢榮創制瞭雙面異色(正反兩面圖案相同而色彩不同)、雙面三異(正反兩面輪廓相同而圖案、色彩、技法不同)的緙絲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