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刺繡。因源於上海顧名世傢族之手而得名。又因顧名世曾在宅第修築露香園,所以又稱露香園繡。

  沿革 顧名世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尚寶司丞。顧繡始於其長子顧匯海之妻繆氏。顧名世次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工畫花卉,尤精於刺繡。其作品多臨摹宋元名畫,並且受到明代文人畫派的影響,但不局限於單純模仿繪畫,而是充分發揮刺繡技藝的特長。她所繡制的人物、山水水、草蟲等,都極富神韻。傳世作品有“水墨梅花”、“洗馬圖”、“藻蝦”等約20幅,現藏於沈陽故宮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也工刺繡,以刺繡維持生計。據清代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蘭玉曾“設幔授徒,女弟子咸來就學”,傳藝長達30多年,使顧繡的技藝廣為流傳,影響遍及江南。清代初葉,顧繡已從傢庭女紅變為商品刺繡。乾隆年間(1736~1795),除瞭婦女以外,不少男工也繡制屏障等。嘉慶年間(1796~1820),顧繡的品種主要是蟒服、胸背、衣袖、佩囊等服飾。當時,顧繡對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織錦、刺繡等影響很大。

  20世紀初,上海顧繡已瀕失傳。直到1978年,上海松江縣工藝品廠成立顧繡小組,聘請顧繡老藝人傳藝,始恢復生產。80年代,上海顧繡繼承瞭傳統技藝,整理出幾十種針法,並運用上千種彩色絲線。產品遠銷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

  藝術特色 顧繡以摹寫古代名畫為繡稿,其題材以山水、人物居多,絲線配色近似國畫效果,善用中間色,給人以恬靜、雅致的美感。顧繡繼承瞭古代閨閣繡的傳統技藝(見蘇繡),擘絲細過於發,針法精細,刺入綾緞,毫無痕跡。顧繡還運用繪畫與刺繡相結合的技法,在某些刺繡不及之處,如天空、山石等,則以畫筆接色,以畫代繡,既不失刺繡之特色,又做到虛實得體,主題突出。這些技法對現代中國刺繡的發展產生瞭較大的影響。

  

參考書目

 徐蔚南著:《顧繡考》,中華書局,北京.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