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為目的,通過藝術構思而進行的創作過程。工藝美術設計,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不同的含義。19世紀以後開始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在西方認為工藝美術設計隻是對工藝美術品和生活用品、室內環境等外表進行附加的裝飾,因此當時的設計主要就是裝飾圖案。20世紀以來,工藝美術設計註重產品的功能和造型,並同工業生產相結合,而不是附加的裝飾圖案。因此在綜合社會、經濟、技術、藝術、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基礎上,工藝美術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創作活動,而且成為實用用和審美相結合的、運用科學手段制成物質產品的藝術創作。

  20世紀50年代,中國工藝美術界提出瞭“適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理論水平的提高,工藝美術設計原則的內涵進一步擴展和深化。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功能的要求,即充分考慮人與物的關系,也就是工藝美術品對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適應和影響。例如:在生理方面,要求省力、輕便和有效等;在心理方面,要求使人感到舒適、衛生和安全等。②材料和技術的運用。工藝美術設計最終是為瞭制成生活用的物質產品,因此材料的選擇,技術的應用,是使設計達到具象化的必要條件。在設計中,要考慮材料的特性和工藝過程中技術的應用,充分發揮材料質地美,便於加工,省工、省料,並發揮工藝過程中所體現的藝術效果。③審美觀念的體現,即美觀的原則。包括造型、紋飾、色彩的設計。除瞭在設計中創造出具有時代風貌的時代美,還應具有傳統特色的民族藝術風格,使人與物產生感情的交流,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並能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④經濟價值,即在設計中考慮制作的成本、工效以及包裝、運輸等流通過程,掌握消費的社會承受力,適應城鄉人民的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