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運河,也稱京杭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經天津市和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南至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裡,是中國隋代至清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魯哀公九年(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隋煬帝又以京都洛陽為中心開鑿:向東南伸展的通濟渠,南至盱眙附近入淮河;向東北伸展的永濟渠,北達涿郡(今北京西南);北起京口(今鎮江,與邗溝相接)),南達餘杭(今杭州)的江南運河,形成長達2700餘公裡的隋代大運河。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與江南的水路聯系已無需繞道洛陽,而且隋運河的有些段落也已淤成平地,為瞭解決南北通航,於至元二十年(1283年)以後,先後開鑿瞭今山東濟寧至安山的濟州河;安山至臨清的會通河以及今通縣至北京的通惠河,奠定瞭今南北大運河的基礎。

  大運河工程浩大,沿線地形復雜,如元代在山東西部丘陵地區開鑿的一段運河,地勢高低懸殊,水源不足。明永樂年間,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計劃,在該段運河的制高點南旺、疏浚一些水泉,開新渠,築攔水壩,把汶河水匯集南旺,再使水南北分流;沿運河築“水櫃”蓄水,解決瞭水源;又修建30多座水閘,分段平緩水勢,以利航運;運河跨越黃河處,使運河水註入黃河,防止黃河泥沙進入運河;浚深加大南旺附近的河、湖,調節水源等,采取瞭一系列措施,終於使南北順流,航道通暢。

  大運河分為7段:北京市區至通縣段稱通惠河;通縣至天津段稱北運河;天津至山東臨清段稱南運河;臨清至臺兒莊段稱魯運河;臺兒莊至清江段稱中運河;清江至揚州段稱裡運河;鎮江至杭州段稱江南運河。1949年以後,大運河的部分河段曾經拓寬加深,裁彎取直,增建船閘,還建設瞭江都、淮安等水利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