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制,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瞭鑽孔的骨墜,是以魚骨製成,有的用赤鐵礦染上紅色。陝西臨潼新石器時代薑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紋的骨笄(束發用)以及8577顆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圓滿規整。在山東甯陽大汶口遺址(約西元前25世紀),出土瞭鏤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暢,技藝精巧。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遺址發現瞭長條形的骨匕,正面雕刻雙頭鷹紋,上下兩端雕刻花紋,非常精致。商代已有專業的骨雕工場。在河南安陽和輝縣、北京昌平等商代遺址中出土瞭骨雕的梳、匕、笄和花板等。花板長約16cm,寬約7cm,上端雕刻兩層饕餮紋,下端雕刻帶狀圖案,層次分明,疏密有致。骨匕的把手上雕刻雲雷、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骨笄以往隻註重光滑,商代在造型上改進為花冠形,並雕刻夔鳳等圖案,成為插在頭發上的裝飾,發展到漢代即成為步搖。漢代以後,骨雕逐漸衰退,但在民間仍有生產。

  20世紀以來,中國骨雕產地以北京、浙江、內蒙古、廣東等地為主。北京骨雕以牛骨為原料,制成手鐲、粉盒、裁紙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寧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樓閣等圖案,鑲嵌於傢具上。內蒙古包頭的骨雕以駱駝骨為原料。廣東佛山以潔白的烏賊魚骨為原料,鏤雕人物、山水等題材,玲瓏剔透,精巧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