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流沉積形成的各類沉積巖的統稱。常見的有硬砂巖質濁積巖、碎屑灰巖質濁積巖,還有多種濁流成因的巖石類型。典型濁積巖的特徵如下:①較粗砂級濁積巖常有粒級遞變層理。這種層理特徵為由下向上變細,但各部分分選都不好,都有極細的充填物質。由水流逐漸減弱形成的向上變細的層理稱分選層理,以各部分分選均好,底部較粗粒部分沒有極細粒成分,可以區別於濁流型的遞變層理。②濁積砂巖及粉砂巖層段,不發育大、中型交錯層理和不保存波痕。但可有波紋交錯層理,常發育變形層理。主要反映密度較高高和沉積較迅速。③濁積巖層的底面上常發育各種突出形狀的底面鑄模。最突出的特征為槽模。濁流頭部富粗物質,流速大,有較強的侵蝕力,常在流經底部泥質表面時形成一系列有方向性的各種伸長形態的沖槽,而短時間即被砂級等濁積物充填,因而在砂巖層等底面形成這種鑄模,而且其細而低的一端指向上遊。還常見由於迅速而整體沉積的濁積砂在底部軟泥上的不均勻荷重而形成不規則的荷重模,有些砂還深陷軟泥中形成泥巖層中的荷重囊。還有濁流底部攜帶的硬物體在稍硬化的泥底上拖曳或跳躍形成各種零星的鑄模,如溝模、跳槽等。④濁積砂巖的巖石類型多系暗色富粘土基質的硬砂巖,顯示深水性、渾濁和迅速沉積的特征。⑤濁積巖中的粗碎屑一般不形成礫巖;因富泥、砂,僅形成含礫泥巖、含礫砂巖,有時還有含礫灰巖等。

  廣義的濁流沉積體系和濁積巖還包括一些滑塌沉積和伴生的一些其他沉積物重力流沉積。還命名有滑塌濁積巖或滑動濁積巖等。還有淺水區風暴浪形成的浪成濁積巖,但現在往往歸入風暴巖中。這些所謂的濁積巖或濁流沉積體系中的其他沉積物重力流沉積等均分佈不廣,巖性上往往有各自的沉積特征或有部分典型濁積巖的特征。但其粗碎屑一般也較少形成真正的礫巖,而多為礫巖質泥巖、礫狀灰巖,以及含礫泥巖、含礫砂巖、含礫灰巖等。

  A.H.鮑馬根據復理石中極其發育而且分佈范圍廣的典型濁積巖層的研究,把濁積巖單元分為5個段,通常稱為鮑馬層序或鮑馬序列:Ta為正粒級遞變段,由較粗的含礫砂巖或碎屑灰巖等組成,向上略細的正遞變層理發育,還常發育各種底面鑄模,以槽模為特征;Tb為下部中粒質平行紋層段,系高流態下的平層底形形成,表示濁流已具牽引流性質;Tc為水流波紋紋層段,後改稱變形紋層段;Td為上部細粒質平行紋層段,紋層由清到不清楚,反映流速變緩;Te為泥質段,上部可能為泥灰質。實際上很少見到完整的鮑馬層序。對此,鮑馬以濁流依次呈圓錐狀沉積來解釋,近基濁積巖常發育完整序列,遠基濁積巖下部層序依次缺失。此外,高密度流一般為陣發性的,前一次濁流沉積的上部可被後一次濁流的侵蝕作用所剝蝕。因而,鮑馬又區分3種情況:缺失底部的序列、削蝕頂部的序列、底部缺失和頂部削蝕聯合序列。

  1950年後數年中,學者們曾認為在造山帶分佈廣的砂巖、頁巖互層的復理石中隻有砂巖屬濁積巖,而頁巖為遠洋、半遠洋沉積,但後來逐漸證明濁積巖序列中的細粒層同樣是濁流成因,屬流的尾部。有些研究者著眼廣義的濁流沉積體系,建立廣義的以典型濁流沉積為主的序列。

  典型的濁積巖層常在側向上異常穩定,分佈面積可達1萬至10萬平方公裡以上。在活動帶累積厚度很大,可達數百至萬米,有些被稱作復理石。雖然因富泥質、分選差,或還受些變質而儲集性欠佳,但因多頻繁互層,在油田中常形成較好的生儲蓋組合,在美國已有成數十億桶石油產自濁積巖儲層。濁積巖及現代濁流沉積中還有儲量巨大的深海性礦產資源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