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地質學傢。1920年9月10日生於上海,1990年11月25日逝世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學系。1947~1949年留學於瑞士蘇黎世技術高校。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士,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石油地質室主任、石油局總總工程師,石油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教授、系主任、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調查局顧問,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朱夏自1954年起先後領導和參加準噶爾、柴達木、松遼、蘇北、東海等盆地石油調查。他長期強調沉積盆地的整體性、系統性研究。60年代,他提出中國沉積盆地的“兩個世代、兩種體制”及其疊加與結合的概念。他以“變格運動”來說明中國中生代、新生代陸相盆地與古生代海相盆地之間運動學與動力學關系,及其同各種類型油氣藏的聯系。70年代,他以活動論的運動學觀點,論述中國沉積盆地作為環境-作用-響應系統,在印度-特提斯與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下的演化過程,提出盆地原型的運動學分類及相應的探索油氣藏的途徑。80年代他研究中國大陸和海域的地體結構在聯合古大陸形成與解體過程中的特點,及其與含油氣盆地發育、改造的關系。這些理論探索和構想,已部分地在生產實踐中驗證。由於他在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集體)。主要著作有《我國中新生界含油氣盆地的大地構造特征及有關問題》(1965)、《論中國油氣盆地的構造演化》(1980)、《中國大陸邊緣構造和盆地演化》(1983)、《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1986)和《中國沉積盆地》(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