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煤化階段煤在中國的分佈。在地質時代上,中國晚古生代以中、高煤級煤占較大比例,尚未發現褐煤;中生代雖有褐煤,但以低、中煤級煙煤為主,並有高煤級煙煤以至無煙煤;第三紀不僅有褐煤,而且也有低煤級煙煤。在地區的分佈上,北緯38°以北的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以褐煤和低、中煤級煙煤為主;北緯38°以南的華北地區產各煤級煙煤和無煙煤;西南地區主要是中、高煤級煙煤賦存地區,而東南地區則以高煤級煙煤和無煙煤佔優勢。

  中國煤級分佈的特點點是大多數煤經歷瞭3個演化階段形成的。由於中國晚古生代含煤巖系多沉積地於臺穩定階段,除少數地區外,沉積幅度不大。部分中新生代含煤巖系雖沉積於地臺活化階段,但多數聚煤區的沉降幅度也不大,所以各地質時代煤的上覆巖系一般厚度不大。經過以深成變質作用為主的第一演化階段,煤級大部分偏低,如華北晚古生代深成變質煤一般不超過肥氣煤階段,中生代深成變質煤通常可達長焰煤階段,新生代煤基本上仍處於褐煤階段。

  煤演化的第二階段雖仍繼續經受著深成變質作用,但中生代巖漿活動起更大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巖漿的侵入活動,使得一部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深成變質煤又經受區域巖漿熱變質作用的疊加,形成瞭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包括中、高變質煤的多煤級變質帶。燕山期巖漿活動不僅強烈,波及面廣,而且有多期多次活動的特點。就全國范圍來說,南方強於北方,東部強於西部。北緯38°以北以低煤級煤為主,東南地區高煤級煤占主導地位,其他地區則為中、高煤級煤為主的多煤級變質帶。由於燕山期巖漿侵入及其引起的區域巖漿熱變質作用在空間分佈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而造成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煤級分帶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帶規律。包括低、中、高多煤級的變質帶自北而南沿以下5個主要東西構造帶斷續分佈;沿北緯41°附近,北緯37°~38°,北緯35°~36°,沿北緯27°~28°和沿南嶺緯向帶斷續分佈。另一個導致多煤級變質帶斷續分佈的巖漿侵入方向為北東向,主要的有沿太行山東麓斷裂、密山-郯廬斷裂、麗水-海豐等大型斷裂。而喜馬拉雅期的巖漿侵入活動較弱,隻有少量第三紀褐煤受其影響變質為煙煤,如遼寧撫順、黑龍江依蘭、西藏南木林和雲南劍川等地。

  由於成煤期後,特別是燕山運動後,大部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含煤巖系被抬升接近地表,煤的變質作用經歷第三演化階段。深成變質雖仍在進行,但影響不大,主要是新生代構造運動的改造,奠定瞭中國煤變質帶分佈的格局。例如,大致沿北緯37°~38°的多煤級變質帶原來是橫貫全國斷續分佈的,西起新疆英吉沙、莎車,東經南疆東部的且末,青海大柴旦與江倉、熱水,甘肅九條嶺、古浪,寧夏中衛、中寧和韋州,山西臨縣、太原西山到陽泉,但再向東,由於嫩江-紫荊關斷裂的右旋活動,將東部原來分佈在北緯37°~38°之間的河北邯邢、山東濟東、淄博和坊子等煤田向南推移瞭約100公裡(大致相當緯度1度的距離),移到瞭北緯36°~37°之間。

  中國各時代煤的煤級分佈是3個演化階段綜合作用的結果。以深成變質為主的第一演化階段主要形成不超過肥氣煤階段的低煤級煙煤與褐煤;第二演化階段由於區域巖漿熱變質作用的疊加彌補瞭深成變質作用的不足,形成瞭大量中、高煤級的重要工業用煤;第三演化階段使多煤級變質帶的分佈更加復雜化。

  

參考書目

楊起:中國煤變質研究,《地球科學》,Vol.14,No.4,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