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體因重力勢的降低所產生的構造。按表現形式可分為重力滑動構造、重力擴展構造和底辟構造。前兩者系側向運動的重力構造,後者屬垂向運動的產物。

  重力滑動構造產生的基本動力條件是重力不穩,即當地質體獲得過剩的勢能而又有一適宜的斜坡或滑面,那麼就可能因釋放勢能而向下坡滑動,形成重力滑動構造(圖1)。

主要特征為:①有一斜坡作為主滑動面,這個面可以是脆性斷裂面、不整合面、塑性層界面或其他層狀界面;②滑動系統和其下伏系統構造無論從類型、形態、規模等各方面都是極不協調的;③滑動系統剖面構造表現在前緣部分和後根部分是不同的,前緣出現推擠帶,形成向滑動方向傾倒的倒轉褶皺和逆斷層,後根部則出現上下疊置的平臥褶皺和正斷層,前緣部與後根部之間有一開闊褶皺的過渡帶;④下伏系統的構造基本保留瞭早期構造或基底構造特征,並可出現因抬升而形成的高角度正斷層以及小型 地塹、地壘、階梯狀斷層等。

  重力擴展構造是由於塑性層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側向伸長、擴展和垂向縮短所產生的構造,其特征是:①底部逆沖斷層面呈鏟狀,其總的傾向同側向擴展運動方向相反;②常沿物質運動方向向前相繼發育多條逆沖斷層而形成疊瓦狀構造,而兩個逆沖巖塊之間的相對位移則不一定很大,一般不會超過下伏逆沖巖塊的總長度(圖2);

③塑性層的下伏系統構造較簡單,同塑性層以上的構造也不相同。

  底辟構造是重力作用表現為垂向運動所產生的一種構造。另外,同沉積構造(又稱生長構造)也屬於重力作用的垂向運動產生的重力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