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是質子、中子的總稱。質子是自旋為1/2,品質為 1.6726485×10-

g(938.2796MeV),帶正電(數值與電子電荷絕對值相同,為1.6021892× 10 -19>C),磁矩為1.410617× 10 -23erg/Gs 的穩定粒子(壽命> 10 年)。中子是1932年由 J.查德威克發現的中性粒子,其自旋為1/2,質量為 1.674954× 10 -24g(939.5731MeV),磁矩為-9.66243661× 10 -24erg/Gs。它是不穩定的。它可以通過 弱相互作用衰變為質子、電子和反電子中微子, 平均壽命約為898±16秒。在中子發現後,Д.Д.伊萬年科和 W.K.海森伯提出瞭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理論。這理論已由隨後的實驗所證實。

  質子-質子和中子-質子的散射實驗表明,它們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核力)與它們是否帶電(即是質子還是中子)無關,這就是核力的電荷無關性。為瞭解釋核力的電荷無關性,B.卡森和E.U.康登於1936年引入瞭同位旋的概念,把質子和中子看成同一種粒子──核子的兩種不同狀態。核子的同位旋是1/2,它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狀態:同位旋第三分量為1/2的狀態是質子,同位旋第三分量為-1/2的狀態是中子。這樣,核力的電荷無關性被歸結為強相互作用中同位旋空間的轉動不變性。

  高能電子、m 子和中微子在質子及中子上的散射表明,質子和中子的電荷和磁矩有著一定的空間分佈,因而不是點粒子,而是有著內部結構的。目前實驗的結果表明,質子和中子是由三個更深一層次的粒子──誇克通過由膠子傳遞的作用力所構成的。研究核子的內部結構,是粒子物理學當前的一個中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