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星系的一種稱呼。在這裏,把宇宙比做海洋,星系比做島嶼。古代人對宇宙的結構隻有籠統的觀念。十六世紀末,義大利思想傢佈魯諾推測恒星都是遙遠的太陽,並提出瞭關於恒星世界結構的猜想。到瞭十八世紀中葉,測定恒星視差的初步嘗試表明,恒星確實是遠方的太陽。這時,就有人開始研究恒星的空間分佈和恒星系統的性質。1750年英國人賴特為瞭解釋銀河的形態,即恒星在銀河方向的密集現象,就假設天上所有的天體共同組成一個扁平的系統,形狀如磨盤,太陽是其中的一員。這就是最早提出的的銀河系概念。1755年德國哲學傢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中,發展瞭賴特的思想,明確提出“廣大無邊的宇宙”之中有“數量無限的世界和星系”,這就是宇宙島假說的淵源。在賴特和康德前後,還有斯維登堡和朗伯特等人,都發表瞭同樣的見解。可是,當時人們把河內星雲(即銀河星雲)和河外星雲(即星系)都當作星系,而且對銀河系本身的大小和形狀也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宇宙島這個假說在一百七十年間有時被承認,有時被否定;直到1924年前後,測定瞭仙女星系等的距離,確鑿無疑地證明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其他的與銀河系相當的恒星系統,宇宙島假說才得到證實。

  宇宙島這一名稱,據哈勃考證,最初出現在德國博物學傢洪保德的著作(《宇宙》第三卷,1850年)中,因為它形象地表達瞭星系在宇宙中的分佈,後來就被廣泛采用。另外還有“恒星宇宙”和“恒星島”等名稱,都是“宇宙島”的同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