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出與某恒星數量相同的總輻射流,而又具有與該恒星半徑相同的絕對黑體所具有的溫度;也就是把恒星當作一個球形的絕對黑體,按照絕對黑體總輻射流和溫度的關係,

由恒星總輻射流 所確定的溫度 T< e就稱為該恒星的有效溫度。 L為恒星總光度, R為恒星半徑, σ為斯忒藩-玻耳茲曼常數。太陽的有效溫度測定得最精確。實測得到的太陽有效溫度 T e=5,770±10K。絕大多數恒星的有效溫度不能直接測定。其原因是:①離我們太遠,它們的半徑難以精確測定;②對於角直徑已經測定的恒星,由於地球大氣對紫外輻射的強烈吸收,不能準確地測定它們(特別是紫外輻射較強的早型星)在整個波長區域的總輻射流。因而隻能用間接的方法,如恒星連續光譜的能量分佈、 熱改正等方法,來確定恒星的有效溫度。

  知道一顆恒星的有效溫度,就可以估算它的總輻射流,推斷它的光譜特征。恒星的光譜型與有效溫度有密切關系,如:O5型恒星的有效溫度Te≈40,000K,G5型恒星的Te≈5,520K,而M8型恒星的Te≈2,400K。由太陽的有效溫度為5,770K,可知它是一顆G2V型恒星,而太陽的光譜特征也證明它是一顆G2V型恒星(見恒星光譜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