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演化到晚期的一種猛烈變化過程。在引力坍縮過程中,恒星中心部分形成緻密星,並可能伴有大量的能量釋放和物質的拋射。

  恒星核心區經過氧燃燒的核反應階段之後,如果品質大於昌德拉塞卡極限,並且由鐵族核素構成時,它的等效多方指數γ接近臨界值4/3(見恒星球的平衡及穩定)。這時恒星中心溫度約為6×109K,它將發生引力坍縮過程。在這個階段,恒星中心溫度很高,,各類中微子產生過程(例如光生中微子過程、等離子體激元衰變中微子過程、電子對湮沒中微子過程、中微子軔致輻射等)都會引起中微子將中心部分的能量迅速帶走,使恒星核心區很快冷卻,以致輻射壓力不足以抵禦自引力的作用,從而形成引力坍縮。

  當恒星中心密度足夠大時,在引力坍縮中發生下列反應:e-+(Z,A)→ve+(Z-1,A)。e-為電子。(Z,A)是質子數為Z,核子數為A的原子核;ve為電子中微子。這種過程引起物質的中子化。在一定條件下(例如γ≈4/3),引力坍縮過程中將出現強的激波,它引起恒星外層物質的拋射。但在有些條件下(如γ》4/3),坍縮過程並不一定伴有質量拋射。不同質量的恒星,在引力坍縮後有可能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致密星。

  

參考書目

 I Robinson ed.,Quasi-Stellar Sources andGravitational Collapse,Univ.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