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的兩個伴星系(見星系)。在北緯20°以南的地區升出地平面。它們是南天銀河附近兩個肉眼清晰可見的雲霧狀天體。大的一個在劍魚座和山案座,約6°大小,相當於12個月球視直徑;幾何中心的座標:赤經5h24m,赤緯-69°8(1950.0)。小的一個在杜鵑座,張角約2°,相當於4個月球視直徑;幾何中心的位置:赤經<0h51m,赤緯 -73°1(1950.0)。兩個雲在天球上相距約20°。

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倫雲的照片,右上為老人星

  十世紀阿拉伯人和十五世紀葡萄牙人遠航到赤道以南時,都曾註意到南天星空中這兩個雲霧狀天體,稱之為“好望角雲”。葡萄牙航海傢麥哲倫於1521年環球航行時,首次對它們作瞭精確描述,後來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大雲叫大麥哲倫雲,簡稱大麥雲(LMC);小雲叫小麥哲倫雲,簡稱小麥雲(SMC);合稱麥哲倫雲。1912年,美國天文學傢勒維特發現小麥雲的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赫茨普龍和沙普利隨即測定瞭小麥雲的距離,成為最早確認的河外星系。大麥雲的距離是16萬光年,小麥雲是19萬光年,它們在空間上相距5萬光年。大小麥雲屬於最近的星系之列,這使我們能周密地分析它們的成員天體,因而它們是重要的天文觀測對象,也是星系天體物理資料的重要來源。

  麥哲倫雲是矮星系。大麥雲屬矮棒旋星系[SBcⅢ-Ⅳ或SB(s)m]或不規則星系(IrrⅠ),質量為銀河系的1/20。小麥雲屬不規則星系(IrrⅣ)或不規則棒旋矮星系[IB(s)m],質量隻及銀河系的1/100。麥哲倫雲中的氣體含量豐富;中性氫質量分別占它們總質量的9%和32%,都比銀河系的大得多。這表明它們的演化程度不如銀河系高。它們的星際塵埃含量比銀河系中的少,而年輕的星族Ⅰ的天體則很多,有大量的高光度 O-B型星;此外,還觀測到新星、超新星遺跡、X射線雙星等天體。射電資料表明,大、小麥哲倫雲有一個公共的氫雲包層;兩雲之間的中性氫纖維狀結構,一直伸展到南銀極天區,橫跨半個天球,稱為麥哲倫氣流。它們和銀河系有物理聯系,三者構成一個三重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