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民間天文學傢。生卒年不詳,活動在西元前100年前後。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西元前110~前104年)為瞭改革曆法,徵聘天文學傢,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由故鄉到京城長安。他和鄧平、唐都等合作創制的曆法,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曆法。漢武帝採用新曆,於元封七年(西元前104年)頒行,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新曆因而被稱為《太初曆》。漢武帝請他擔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儀(見渾儀儀和渾象),在中國用瞭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見三垣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落下閎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

  他知道《太初歷》存在缺點──所用的回歸年數值(356.2502日)太大,有預見地指出“後八百年,此歷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事實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實行改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