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山”和“海”為綱領,廣泛輯錄多種巫師、方士所記各地山川、神話、巫術的資料彙編。西漢末由劉歆(後改名秀)編定。

  《漢書·藝文志》本於劉秀所撰《七略》著錄《山海經》十三篇。劉秀在《上山海經表》說:“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十八篇。”其後,《山海經》在流傳過程中又有變動,較重要的有晉代郭璞等版本(圖1、圖2)。今本《山經》26篇,合為南山、西山、北山、東山、中山經5卷。《海經》13篇、13卷,凡海外南西北東經、、海內南西北東經8篇,各篇1卷;大荒東西南北經海內經5篇,各篇1卷。全書共39篇、18卷。《山經》約21000字強,《海經》約10000字弱。

圖1 晉代郭璞整理的《山海經》

圖2 現可見《山海經》的一些版本(據袁珂《山海經校註》)

  《山經》末行雲:“右五藏山經五篇”。“藏”,意同“內”,“山經”上加“五藏”兩字,是說這5篇所記述的山川都在內地,即華夏范圍之內。《海外四經》、《海內四經》的“海”,用的是《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之義,指不在華夏范圍內的地區。較近者為“海內”,較遠者為“海外”,“大荒”為極遠之地。荒經是海經的補充,故一般將《山海經》全書分為山、海兩部分時,荒經包括在海經之內。

  劉秀在《上山海經表》中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漢晉以後多沿用其說。近今學者或認為它是戰國中後期作品,或認為它成書於秦漢,或仍主它是戰國以前的書籍。多數人認為非一時一人之作,而各經各篇孰先孰後,又眾說紛紜。被公認的大致有4點:①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已提到此書,故成書時代的下限是漢武帝時,即公元前2世紀後期。②編纂成書和書中資料是兩回事,說此書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不等於否定書有許多資料源出遠古傳聞。③成書以後在流傳過程中,可能有後人的附益。④《海內東經》自“岷三江”以下26條水不是海經原文,疑本為郭璞所撰,後人抄附於此。

  全書內容龐雜,自然方面的山、川、澤、林、野、動物、植物、礦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國、民族、民俗、物產、信仰、服飾、疾病醫藥,以及古帝王世系、葬地和發明制作,無所不包。

  《山經》所載山川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正確性。部分偏遠地區資料采自傳聞,無從核實,離地理實際就相當遠。記述方式是先按大方位分成5區,即以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命名;次將每區的山分為若幹行列;然後每一列從首山曰某山敘起,依次敘又某向若幹裡曰某山;山下敘某水出焉,某向流註於某水或澤或海,或無水。全部《山經》共載有447座山,其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可以指實確切方位者為140座左右,占總數三分之一弱。這140座中的半數屬於《中山經》,半數分屬於南、西、北、東四經,而極不平衡。對今豫西、晉南、陜中地區的記載最為詳確,離開這個地區越遠,越疏略差謬。

  《南山經》東起今浙江舟山島(漆吳山),西抵湖南沅水下遊(櫃山),南抵廣東南海(《南次三經》諸水所註海)。可指實的最北一座山“浮玉山”,即今浙江東天目山。連帶敘及的“具區”,即今太湖。

  《西山經》東起山西陜西間的黃河,南達陜甘秦嶺山脈,北抵今寧夏鹽池西北(申首山)、陜西榆林東北(號山)一線,西南抵甘肅鳥鼠山以及青海湖(西海)、倒淌河(淒水),西北可能到達新疆阿爾金山(翼望山)。

  《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古騰格裡沙漠(漨、滑、彭水註於此),東抵河北中部(北次三經所見河水下遊),南起山西中條山,北抵內蒙古陰山以北,北緯43°迤北一線(囂水所註敦題山所臨)。

  《東山經》西起今山東泰山,東抵成山角(胡射山),北抵長山島(山),南盡安徽濉河(水)。

  《中山經》自首山經至七山經,當今晉南豫西地。八山經為今鄂西地,十、十一山經為今豫西南地,十二山經為今湘北贛北地,皆在南、西、北、東西經之中。惟九山經地處西南,西起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來山、崌山、岷山、章山),東至四川東部,並不居中。

  《海經》13篇,內容幾乎全是神話,地理學價值遠不及《山經》。

  

參考書目

 譚其驤:“論《五藏山經》的地域范圍”,《中國科技史探索》,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