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山地地理環境及其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領域。廣義的山地包括山、高原和丘陵三部分,狹義的山地僅指山和高原。

  山地特徵 山地是世界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主要地貌骨架,其面積占整個陸地的30%。全球有兩大山帶:環太平洋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印尼山帶。這兩條山帶是中生代至新生代形成的褶皺帶,全球的主要山地都集中在這兩大山帶上。山地不限於單純的地貌學概念,而而且還是一種特殊的自然和經濟綜合體。在山地,熱量和水分條件隨海拔高度增加而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垂直分佈變化(見垂直帶性),農業生產方式也因此而變化。高大的山體或高原對大氣環流產生屏障作用,山地不同的坡向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或不同的垂直帶譜。世界上許多高大山系不僅是自然地理的界線,而且是重要的農業界線。山地地區人口雖僅占世界人口的10%,但是依賴山地資源生活的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的30~40%。山地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正在被人類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山地的自然風景和空氣清新的山地氣候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大多數自然保護區位於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或珍稀動物、植物種屬的山地地區。

  研究簡況 人類認識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就有對山地的描述。以後的《管子·地員》、《漢書·地理志》和《徐霞客遊記》等都有詳實的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記載。19世紀初德國A.von洪堡曾考察南美山地,系統地研究瞭山地氣候與植被垂直分佈的關系。

  對山地的綜合研究是20世紀中期才開始的。1936年R.皮蒂(曾譯R.貝第)出版瞭《山嶽地理》一書。1940年德國C.特羅爾創建高山比較地理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山地森林面積的急驟減少,山地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濫用,以及山地地區旅遊事業的迅速發展,造成廣大山地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災害頻繁,環境質量惡化。這些問題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如美國、蘇聯、法國、聯邦德國、日本等國傢先後成立瞭專門的山地研究機構。50年代以來,中國對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及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和南方熱帶、亞熱帶山地進行瞭多次綜合考察,並開辟瞭南方山地綜合性研究基地,積累瞭有關土地類型分佈和利用、資源特點、生產潛力等多方面的資料,為制定山地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等提供瞭依據。1957年,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貢嘎山主峰,進行瞭第一次高山考察。1968年,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成立高山地生態學委員會(後改稱山地地生態學委員會)。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人類活動對山地的影響”研究專題列入“人與生物圈”研究計劃。國際山地學會(IMS)於1980年9月成立,翌年5月正式出版《山地研究與開發》學術性刊物。這些都標志著世界山地研究已進入一個國際合作的階段。1984年中國地理學會成立山地研究委員會,並創辦瞭山地地理學術性刊物《山地研究》。目前,世界山地地理綜合性研究的重點地區是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和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地區。

  研究內容 山地地理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①山地的形成、發展和演化;②山地的地表形態、組成物質特征及其外動力作用;③山地水熱條件的分佈及其時間變化;④山地動物、植物、土壤分佈規律;⑤山地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及其保護措施與途徑;⑥山區人口分佈和遷移規律;⑦山區工農業和交通建設規劃及其合理佈局;⑧山地地區幹旱、水澇、山崩、滑坡、泥石流、雪崩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及其預報和防治;⑨山地生態環境變化和人類經濟活動對山地的影響;⑩山地的系統分類與制圖。

  

參考書目

 王明業等編著:《中國的山地》,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成都,1988。

 R.貝第著,沈玉昌等譯:《山嶽地理》,科學出版社,北京,1958。(R.Beattie,Mountain Geography,HarvardUniv.Press,Cambrige,Mass.,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