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口區流速減緩的流水所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因其外形類似希臘字母△,故得此名。世界上大三角洲主要分佈在入海河口,因此入海河口三角洲是三角洲的主要研究物件。

  研究簡史 古希臘學者希羅多德約在西元前450年首次採用三角洲一詞描述尼羅河河口的沖積物堆積形態。1885年,美國G.K.吉伯特研究美國邦納維爾湖,提出由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組成的三角洲沉積圖式。20世紀60年年代以來,三角洲的形態學、沉積學和水動力學研究日趨深入,其中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的研究堪稱典范。

  沉積結構 三角洲由水上三角洲和水下三角洲兩部分組成(圖1)。水上三角洲沉積層、水下三角洲的前坡沉積層和前三角洲沉積層大致相當於吉爾伯特三角洲沉積模式的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

圖1 三角洲沉積結構

  水下三角洲 位於低潮位以下,包括三角洲前坡和前三角洲兩個單元。①前三角洲位於三角洲的最外帶,坡度平緩,地形平整,是三角洲的前緣地貌單元,主要由粘土和細粉沙組成,橫向連續性好,具水平層理,單層厚度向上遊逐漸變厚,穴居動物的擾動構造較為明顯。②三角洲前坡主要由較粗的粉沙和沙組成,分選性好,口門附近沉積物最粗,向海逐漸變細,沉積構造有斜層理、交錯層理、波痕層理和透鏡體等,巖性變化較大;主要地貌形態為汊道河口沙壩、潮成沙脊和汊道間凹灣。

  水上三角洲 又稱三角洲平原。以最大高潮位為界,分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前者完全脫離瞭潮汐的直接作用,地貌形態主要有泛濫平原、天然堤、決口扇等。後者處在河流和海洋動力交互作用的環境,其寬度取決於潮差大小和底坡坡降,主要地貌形態有河口邊灘、河口沙嘴、河槽、潮灘和波浪塑造的灘脊。三角洲平原的特征是:①沉積環境更為復雜,平原的形態結構、沉積物巖性和構造都有顯著的變化;②河槽分汊,各汊道水流能量減小,使三角洲岸線在一個較大的扇形區內向海推展;③主汊道的遷移使三角洲平原的岸段向外擴展發育出次一級三角洲,稱為亞三角洲。近7000年來,密西西比河已塑造7個亞三角洲。

  類型系列 三角洲的發育受制於許多因素(圖2),但其大小、幾何形態和岸線形狀主要取決於入海河流挾沙能力與海洋動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對入海泥沙再搬運能力之間的對比關系。隨著入海泥沙量的減少和海洋再造營力的增強,依次形成扇形(或吉爾伯特型)、鳥足形、舌形、尖嘴形、弓形和河口灣形三角洲類型系列(圖3)。

圖2 影響三角洲發育的因素

圖3 三角洲形態類型

  扇形三角洲 形成於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並經常改道、口外海濱水深較淺的河口區,由泥沙均勻地向海堆積而成,如中國黃河、灤河三角洲。

  鳥足形三角洲 形成於入海河流含沙量較高、河流作用占優勢的河口區。所堆積構成的沙嘴,平面形態似鳥足而得名,以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為典型。(見彩圖)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國)

  舌形三角洲 形成於入海河流含沙量較高、汊道眾多的河口區,其河口沙壩經波浪改造連接而成,如蘇聯勒拿河三角洲。

  尖嘴形三角洲 發育於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較強的河口區,由主流河口堆積成突出於海中形成,如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弓形三角洲 發育於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區,由河口附近沙體堆積為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尼日爾河三角洲。

  河口灣形三角洲 發育於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強烈的喇叭狀河口區,由河口灣被河流泥沙充填而成,如南亞恒河三角洲。

  沙體特征 三角洲包含多種成因的沙體,主要有汊道河口沙壩和河口沙嘴、河槽充填沙體、潮成沙脊和波成灘脊、岸外沙壩(見河口地貌)。它們構成瞭三角洲的基本骨架,控制瞭三角洲的形態格局。美國J.M.科爾曼和澳大利亞L.D.賴特根據34個三角洲的動力條件和沙體特征的分析,歸納為6種沙體分佈型式。如密西西比河徑流強,輸沙多,口外海域潮差僅0.43米,指狀汊道河口沙壩及汊道間凹灣是該三角洲形態的顯著特色。位於幹燥氣候帶的澳大利亞奧德河,年輸沙量2200萬噸,主要集中在1、2月,河口的潮差5.8米,流速達3.5米/秒,因而三角洲發育有典型的潮成沙脊。巴西聖弗朗西斯科河口三角洲以多列平行的灘脊和外緣的風成沙丘帶為其特色。西非的塞內加爾河口三角洲岸線平直,發育有堡島、沙丘等。

  研究意義 三角洲地區綠野沃土,營養鹽類富集,蘊藏豐富的水土資源和生物資源,且內外交通都較為便利,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但是,三角洲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容易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必須註意保護。此外,三角洲是地球表面主要的沉積區之一,古三角洲沉積層往往是油、氣藏的重要場所。當前,制訂以最有效地開發和保護為目的的三角洲發展規劃已成為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