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供觀測太陽用的儀器,包括光學、射電和空間的專用設備。太陽觀測儀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太陽黑子。從那時起,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在可見光波段對太陽進行瞭多方面的觀測,出現瞭各種用於觀測光球、色球、日冕等的光學儀器。六十年代以來,射電天文和空間天文技術迅速發展,實現瞭從γ射線直到米波的太陽觀測,但是,歷史悠久的光學觀測仍佔有重要地位。六十年代以前,太陽光學儀器從兩方面發展,一是建造各種形式的太陽望遠鏡,二是研製具有各種用途的附屬儀器器,最主要的是高色散、高分辨率的光柵的太陽攝譜儀及其衍生儀器,如太陽單色光照相儀、太陽光電磁像儀和太陽照相磁像儀等。擁有這種攝譜儀的太陽塔,成為太陽物理觀測的基本手段。雙折射濾光器的出現,使對太陽進行單色巡視觀測成為可能。但是,關於儀器內外的熱空氣湍流對成像質量的影響,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以致在1962年以前,全世界拍攝的太陽照片中,角分辨率達到1″~2″的照片僅四十多張。

  六十年代以來,太陽儀器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克服熱空氣湍流造成太陽成像模糊的缺點,從而將角分辨率提高到1.0以至0.5以內,因而可以進行所謂精細結構的觀測。為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選擇白晝天文寧靜度特別好的地方安置太陽觀測儀器,同時克服儀器自身引起的熱空氣湍流。從這個角度出發,無圓頂的露天塔式真空太陽望遠鏡,無疑是目前最佳的選擇。為瞭提高光學成像質量,太陽望遠鏡愈來愈多地轉向采用低膨脹材料鏡面的反射系統。美國薩克拉門托峰天文臺首次建造的全真空無圓頂的太陽塔,可觀測到0.3的日面細節。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太陽觀測儀器采用先進的接收器和電子計算機,使太陽觀測水平發生質的飛躍。例如,采用固體陣列探測器(如二極管陣),實現太陽光電磁像儀的多通道觀測;采用光導攝像管的太陽視頻磁像儀,實現太陽磁場的實時觀測;用計算機控制的萬能濾光器,可在寬波段范圍內調節,並對太陽不同層次大氣進行掃描觀測;用電子計算機能及時處理並快速輸出大量的觀測數據,及時控制采用地平式裝置的真空太陽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