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陽外層大氣不斷發射出的穩定的粒子流。太陽外層大氣──日冕,具有極高的溫度,作用於日冕氣體上的引力不能平衡壓力差,因此日冕中很難維持流體靜力平衡,日冕不可能處在穩定靜止狀態,而是穩定地向外膨脹,熱電離氣體粒子連續地從太陽向外流出,就形成太陽風。近年來的觀測表明,存在於日冕中的冕洞同地球附近的太陽風有很好的相關性,而長壽命的冕洞(即M區)更是太陽風的風源。

  最早人們是從彗尾總是背向太陽這種天象中猜測到太陽風的存在。近年來來利用衛星觀測近地空間終於證實有太陽風存在。太陽風的基本物理參量如下:

   流速           約450公裡/秒

   質子或電子數密度      8個/厘米3

   質子溫度           4×104K

   質子的熱各向異性比值       2

   電子溫度        1×105~1.5×105K

   磁場            5×10-5高斯

  太陽風的理論模型,是按穩定態球對稱的日冕向外擴張的物質流處理的。這種理論模型必然導致無結構的太陽風。但是實際上太陽風中很少存在這種狀態,幾乎所有觀測到的參量都有一種無規則的起伏。起伏的原因可歸諸空間的不均勻性或隨時間變化的因素,是日面上發生的天體物理現象在行星際空間的反映。相對寧靜的太陽風隻有在太陽活動極小年才會存在。從不同太陽活動水平年份的觀測結果中可以看出,隨著太陽活動程度的降低,太陽風的流速也降低。當太陽風流速降至每秒320公裡時,近似地可認為太陽風處於寧靜狀態。

  既然太陽風起源於太陽外層大氣,人們有理由認為太陽風的化學成分和太陽外層大氣的化學成分相似。奇怪的是,根據“水手”2號、“探險者”34號、“維拉”3號的觀測結果,長時期的平均氦豐度約為氫的4.5%左右,低於太陽光球中氦氫豐度比。這個事實意味著氫在日冕膨脹過程中也許比氦更加容易從太陽中脫逸,也就是說,不同荷質比的離子在日冕膨脹中會分離,導致日冕重離子的引力沉淀。此外,太陽風中氦氫豐度比變化很大,升降幅度有時可達一個數量級之多,成因至今還是一個謎。觀測表明,高氦量等離子體常常在日地間激波(見日地間激波和磁流間斷)或地磁擾動突然開始後5~12小時內出現,這說明它與太陽爆發有關。

  太陽風中的動力學現象包含許多隨時間變化的復雜結構(其中有高速等離子體流、日地間激波和阿爾文起伏等),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同日面上長壽命的活動區有關;另一類同日面上爆發過程有關,常以激波的形式出現。這種激波是由耀斑區拋射出的快速等離子體壓縮太陽風而形成的。因為等離子體具有較高的電導率,阻止瞭快速的相互滲透,所以隻要拋射出來的快速等離子體與太陽風的相對速度超過聲速,就會形成這種激波波陣面。在地球附近,這種激波的平均傳播速度每秒約500公裡。日地間激波平均傳輸的時間約55小時,由此算出平均傳播速度每秒為760公裡,較地球軌道附近實測激波速度略大,因此傳輸過程中可能有某些微小的減速。

  太陽風的大尺度性質可用流體模型來描述,其初級理論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傢帕克完成的。近年來的理論發展主要集中在研究兩種模型上,即單流體模型和雙流體模型。二者以不同方法處理能量方程。前者假設能量方程中電子溫度和質子溫度相同,並且認為在日冕底層區域之外唯一的能源來自熱傳導。後者假設電子溫度和質子溫度不同,需要分別建立電子氣體和質子氣體的能量方程,並且通過電子和質子間的庫侖碰撞交換項將兩個能量方程耦合起來。目前尚難判定哪種模型更好。單流體模型所預言的溫度值與觀測值較為吻合,但未能導出電子和質子的溫度差異。雙流體模型導出電子溫度大於質子溫度。這個推斷與觀測結果一致,但是與實際觀測值比較起來,電子溫度的理論值偏高,質子溫度的理論值過於偏低。不論是單流體模型或雙流體模型,隻靠來自熱傳導和對流的能量傳輸是不夠的,也許還有另外的能量傳輸形式,例如激波、磁流體力學波或磁湍流等起著重要作用(見宇宙磁流體力學)。同樣,太陽附近對日冕增溫有影響的機構,可能在日冕外區域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