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光譜線既有紅移又有藍移的特殊天體。在斯特芬森和桑杜利克於六十年代編制的Hα發射線星星表中,它列為第433號天體,因而得名。當時把它歸屬於“特殊星”。SS433的距離約為一萬光年,位於天鷹座,赤經19h9m21ṣ3,赤緯+4°53′54″(1950年曆元),目視星等為113.5等。後經證認,它是一個X射線源A1909+04的光學對應體,並和一個致密射電源相對應,而且與超新星遺跡W50在天球上的位置相合。1977年發現它的射電輻射流量密度有很大的變化。

  SS433最奇異之處,是它的發射譜線具有大紅移和大藍移。這是意大利阿齊亞戈天體物理臺和美國利克天文臺在1978~1979年首先發現的。它的主要特征是Hα和 HeI等發射線具有三重結構。一條是沒有頻移的,另外兩條分別具有紅移和藍移。紅移值和藍移值隨時間漂移,並有周期性,周期約為164±4天,最大的紅移和藍移相應的多普勒速度分別為每秒50,000公裡和30,000公裡。另外,發射特征還有短時間變化;紅移和藍移均有兩個帶,即分為兩叉。紅移和藍移之間存在有鏡像關聯(不僅表現在速度方面,還表現在發射線輪廓方面)。紅移和藍移在強度上大致相同。在發射輪廓移動大的方向上比較陡,沒有圓偏振。目前,SS433的理論模型大致有兩類:一是認為存在高速的噴流,一是認為發射線來自靠近黑洞的吸積物質。雙星模型和非雙星模型之爭也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