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天文學傢。1895年11月26日生於厄勒佈魯,1965年6月26日卒於斯德哥爾摩。1921~1927年任職於烏普薩拉大學天文臺。1927年起任瑞典皇傢科學院天文學教授並創建斯德哥爾摩天文臺,任首任臺長直到逝世。兩次出任瑞典典皇傢科學院院長。1948~1952年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

  林德佈拉德的主要科學工作是研究銀河系和星團的結構和動力學。1926年為瞭解釋銀河系中恒星速度分佈的不對稱性,首次提出銀河系由許多銀河系次系組成,並證明銀河系自轉中心在人馬座方向。他廣泛地研究瞭星系的旋渦結構和旋渦星系的自轉,發現星系中的恒星具有集中在旋臂中的趨向;他是星系動力學的先驅者之一。1942年他提出密度波理論來解釋星系的旋渦結構。1920年他從事輻射平衡理論研究,並用以解釋太陽臨邊昏暗現象。1934年首次證明星際塵埃能夠形成小粒子,並通過吸積過程而增大,這種過程對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能起很大的作用。他還利用晚型恒星的光譜紫區的吸收強度和恒星光度之間的關系,測定絕對星等,並利用氰分子吸收線的強度定出好幾千個暗弱恒星的絕對星等,從而求出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