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一部論述曆法推算的著作。清初使用的《時憲曆《是按照湯若望刪定的《西洋新法曆書》(見《崇禎曆書》)編的。因該書由多人參加編寫,主編徐光啟逝世過早,最後全書未及統一,以致其中各部分有些矛盾,有的說明文字隱晦難懂。康熙五十二年(西元1713年),清政府組織欽天監內外人員修訂《西洋新法曆書》,編成《曆象考成》42卷。上編16卷闡明理論,名“揆天察紀”;下編10卷講計算方法,名“明時正度”。另外附有運算表16卷。據研究,該書是以當時學者楊文言的原稿為底本寫的的。雍正八年六月,按《歷象考成》所載的方法推算日食,食分與觀測不合,乃由欽天監西洋監正、日耳曼耶穌會士戴進賢重編日纏、月離表39頁,附於《歷象考成》之末。但既無說明,又不載推算方法,欽天監中能用此表的隻有三人。乾隆二年,據顧琮的建議,以梅瑴成、何國宗、戴進賢、徐懋德、明安圖等人為主要成員,成立“增修表解圖說”班子(共31人),經五年多時間,於乾隆七年六月編成《歷象考成後編》,共10卷。與前編相似,也分計算原理、計算方法和運算表三部分。《歷象考成》采用第谷體系,數據也多取之於第谷。雖然在編纂上和精度上比《崇禎歷書》有所提高,但整個體系卻是落後的。《後編》采用的是顛倒瞭的開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即認為太陽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動,地球在一個焦點上。由於《後編》隻涉及日、月運動和交食問題,因此,作這樣的顛倒在數學計算上並沒有什麼影響,而它的精確度卻較第谷體系要高。《後編》一些基本用數也采用新數據,如大氣折射原用地平上為34′,地平高度45°為5″,《後編》改地平上為32′,地平高度45°為59″。這比前編有較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