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強磁物質磁滯現象的曲線。一般說來,鐵磁體等強磁物質的磁化強度M或磁感應強度B 不是磁場強度H的單值函數而依賴於其所經歷的磁狀態的歷史。以磁中性狀態(H =M=B=0)為起始態,當磁狀態沿起起始磁化曲線0ABC磁化到 C點附近(如圖)時,此時磁化強度趨於飽和,曲線幾乎與H軸平行。將此時磁場強度記為Hs,磁化強度記為Ms。此後若減小磁場,則從某一磁場(B點)開始,MH 的變化偏離原先的起始磁化曲線,M的變化落後於H。當H 減小至零時,M不減小到零,而等於剩餘磁化強度Mr。為使M減至零,需加一反向磁場-

,稱為矯頑力。反向磁場繼續增大到- H s時,強磁體的 M將沿反方向磁化到趨於飽和- M s,反向磁場減小並再反向時,按相似的規律得到另一支偏離反向起始磁化曲線的曲線。於是當磁場從 H s變為- H s,再從- H s變到 H s時,強磁體的磁狀態將由閉合回線CBDEFEGBC描述,其中BC及EF兩段相應於可逆磁化, MH 的單值函數。而BDEGB為磁滯回線。在此回線上,同一 H可有兩個 M值,決定於磁狀態的歷史。這是由不可逆磁化過程所致。若在小於 H s的± H m 間反復磁化時,則得到較小的磁滯回線。稱為小磁滯回線或局部磁滯回線(見 磁化曲線圖2)。相應於不同的 H m,可有不同的小回線。而上述 BDEGB為其中最大的。故稱為極限磁滯回線。 H大於極限回線的最大磁場強度 H s時,磁化基本可逆; H小於此值時, MH的多值函數。通常將極限磁滯回線上的 M r 定義為材料的剩磁及矯頑力,為表征該材料的磁特性的重要參量。

  相應於磁感應強度,有相似的B-H 磁滯回線。其剩磁為Br,矯頑力寫為

,以區別於 B rM r相應於同一剩磁狀態。但 ,二者不相應於同一狀態。應用關系 ,可從已知的 B-H 回線上求 ,也可以從已知的 M-H 回線上求 。一般 。當 M-H 回線為理想矩形而 時取等號。對於 不高的材料, 相差不大。但對一些高 硬磁,如稀土鈷合金,Mn-Al合金等, 可遠大於 。如未特別註明,通常的矯頑力 H c即指

  上述磁滯回線是指磁場作準靜態或緩慢變化時得到的所謂準靜態磁滯回線。在交變場作用時,磁狀態仍由一閉合回線描述。但由於渦流效應及磁性後效的影響,回線形狀不同於靜態,稱為動態回線。

  可以證明磁滯回線的面積正比於反復磁化一周的磁損耗。對於靜態回線,此損耗為磁滯損耗;對於動態回線,為總磁損耗,包括磁滯、渦流及剩餘損耗。

  不同磁滯回線的強磁物質有不同的應用,如永磁材料要求高Hc(高

)和高 M r,軟磁材料要求低 H c,記憶元件磁芯要求適當低的 H c及高

  有些反鐵磁體,由於存在磁疇,也有磁滯現象及磁滯回線。